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两堂示范课, 老师加起来没讲二十分钟, 咋回事?

极目新闻记者柯称黄士峰

通讯员胡双林

实习生解谢

视频剪辑黄士峰柯称

两堂课,九十分钟,节奏紧凑,感觉时间一晃而过,老师甚至都没讲多少话。这是极目新闻记者12月22日在武汉市马房山中学,听完两堂示范课后的感受。

当天,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武汉市)地理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走进马房山中学,数十名专家、老师现场研讨“项目式学习”,全国八百名老师通过线上直播观摩。讲授示范课的两名“90后”老师有一个共同特点:课上直接讲的内容很少,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她们笑着说:“我们一堂课讲话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0分钟,但其实并不轻松,功夫用在课前。”

老师变身“项目经理”

马房山中学钟庆玲老师首先走上讲台,执教《人口迁移——你知道湖北人的前世今生吗》。她从一段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新闻视频引入,介绍了湖北和武汉近十年人口增长的背景,接着便把讲台让给了学生。

“我们小组搜集资料发现,在古代,中国人口的迁移主要受战争、生态环境变化等影响,比如唐末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等,都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一名小组长登台介绍了小组研究成果。接着,高二(7)班学生毛浚源用自己的家族迁移史,印证了这一论断,“我查家谱发现,我的祖先是随着明朝初期战乱引发的‘江西填湖广’浪潮,从江西迁到湖北孝感的。当时还有部分人留守,后来我的太爷爷也因为一场天灾逃荒来到孝感。”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有何特点;湖北省人口迁移有哪些特征;2010年后为何开始出现人口回流湖北;武汉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洪山区因何成为武汉人口净增最多的区……随着课程深入,钟庆玲接连抛出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二堂课《公共交通——BRT,你还可以快些吗》,由关山中学姚昕老师执教。同样的,她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台下。

教室首先变成了一次辩论会。学生组成的正反双方就“BRT能否再快些”展开激烈辩论,有人说BRT服务公共利益应该大力发展,也有人说BRT占用过多道路资源并不科学,还有学生通过抽签扮演政府决策者、专家和市民等身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各方观点明晰后,姚昕展示了一张思维导图和一张武汉BRT规划图,组织学生讨论哪一条规划线路应该优先建设,线路设计能否进一步优化。

两堂课上,老师就生活中的具体项目展开研讨式学习,仿佛变身“项目经理”,掌控着学生“项目论证组”的讨论方向。学生在高度参与中,不仅掌握了地理课本上的知识,也丰富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积累。

师生功夫用在课前

活动当天,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李家清等专家,一致对两堂示范课提出了高度肯定。李家清说,两堂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学目标清晰指向核心素养,教学素材内容时代感和生活感强,教学模式和方法新颖,非常符合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老师讲得少,并不意味轻松,反而比一般课更累。”钟庆玲老师说,这次授课前自己准备了大量资料,并提前两周向同学们布置了调研任务,每个同学都调查了自己家族的迁移史,大家还利用周末走上街头、走进高校,采访了解洪山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大学生留汉的意愿。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钟庆玲在课堂上也不是简单地当听众,把握节奏和讨论方向同样需要技巧。比如,一名同学分析洪山对人才的吸引力时说到“洪山气候比黄陂凉爽”,钟庆玲立马打断,提醒同学想一想“城市热岛效应”。

姚昕老师准备这堂课从选题到选材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期间在关山中学尝试了三周,确定课堂模式和探究活动,并向马房山中学的学生布置了探究任务,包括查找资料,在班内头脑风暴思考论点论据,选择主持人辩手,写发言稿,模拟辩论,全班思考角色扮演发言等。姚昕说:“我们最后辩论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个‘伪命题’,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地理本身就是一个时空综合体,不能忽视时空和空间尺度。”

武汉市马房山中学校长涂立新说,该校近几年引进了31名高学历青年教师,他们秉承马中“三达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该校一直鼓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为此学校提倡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讲”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徐国良,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曹松林、中学教研室副主任伏森泉、地理教研员程远会,武汉二中正高级教师卢厚冰,黄陂区教研室特级教师胡金玲,洪山区地理教研员涂贻福现场参与本次活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