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新高考政策后, 复读生或许进退两难, 能有大学上已是幸运

高考结束真的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而且这还是新高考的第一年,复习的不好导致考不好的学生大有人在,高考考不好,很多人都觉得遗憾,但是也不愿意将就于其他院校,毕竟上什么大学也是影响了后面走的一段路,而且三年的努力也不甘心将就,所以很多人都会在高考失利之后,走复读的道路。

复读生需要的背负的压力很大

复读其实也是一个赌注,毕竟没有人能够保证,复读一年后分数就可以上心仪的院校,毕竟每年的政策都在变化,同样分数线也在变化,今年很低的分数线,不去上大学,说不定明年的分数线变高了很多,那这样的话,即使下一次高考,比这一次高了一百分,好的大学照样还是没法去。

但是每年还是有不少不满意成绩的考生选择复读,现在的复读只能在民办学校或者是培训机构复读,公办学校是没有位置的,这就是导致了教育水平的问题,在大家看来公办高中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老师的经验和教学方式都非常好,特别是能够会自己原本的学校复读,毕竟学习了三年,已经习惯了老师教学的方式,换一个环境,也许会影响成绩。

以往很多考生都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复读,而且有些考生复读后确实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但是这一届是新高考推行的第一届,很多人心里都没底,因此进入了纠结和进退两难的情况,毕竟谁都不想拿自己的人生冒险。

不甘心,但是害怕新政策不稳定

可以看到因为今年新政策后出来的考生,都是非常担心的,高考成绩出来后,今年落榜的人数明显比去年高很多,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准备的原因,但是复读的考生也会有一个疑虑,就是会不会突然的换政策,因为政策每年都有可能不同,可能这个政策不行了,马上就换别的政策,这样考试就会更加艰难。

但是这个倒是没什么可怕的,因为一个新政策也不是在一年间就推出来的,用了这么多年的旧高考,新高考也是提出了好几年,然后不断地反复修改实验,才推出的,而且新高考政策,对于一些文理偏科的考生,有一定的矫正功劳,所以这个政策从宏观来看,也是比较成功的。

想要复读的时候换科目,但是怕时间不够

可以看到,这个情况也是众多复读考生的担忧,因为自己在上一次高考的时候,选择了不合适自己的科目,所以考试的时候完全没有发挥好,所以这次想要换自选科目,但是一年的时间,担心自己没办法吸收新东西。

换自选科目原则上是可以的,但是也要考虑谨慎,看自选科目是否真的不适合自己,还是自己没有努力去学,如果真的想要换,那么就要拿出比不换科目的人更加百倍的努力,去吸收新的事物,新高考分差最大的,应该是历史和物理的选择,前前后后分数线上差了几十分甚至一百多分。

所以一定要好好辨别自己想要换什么科目,而且每个科目都有优势和弊端,把握好这些方面,加上爆棚的自信心,肯定可以在下一次的高考中,拿到满意的成绩。

复读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每年的复读也有很多失败者,他们往往会一蹶不振,觉得人生失去了所有希望,还浪费了寒窗苦读的时间,这些失败者可以给人得到教训敲响警钟,但是更多的还希望复读者能够放松心态,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新政策下,复读生可能会面临进退两难

这次新高考,有利于物理学得好或者压根不偏科的人,但是对文科却有点小小的劣势,所以在新高考发布后,很多复读生也许会面临进退两难的阶段,所以这次考上大学的孩子们,有不错的大学还是上吧,分差太大的,就不要先考虑复读了,首先心态焦虑会很影响复读效果,可以考虑走专插本的途径,也可以得到本科的学历。

因为今年的高考是数学科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来是文理各一份卷子,而且文科比理科简单,但是今年的是文理不分,数学上会增加很多难度,而且今年第一年可能还算是比较简单的,后面难度是否会增加,还不知道,但是在文理不分卷的情况下,其实非常有可能变换题型等等。

而且还不熟悉明年的高考规定,不确定其他的自选科目题型会不会有变化,可能会改变一些内容,这些是你今年没有学过的,就等于说复习旧东西的时候,还要吸收全新的知识,可能很多人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去年高考失利,身心也许会很脆弱,这个时候在面对新的东西时,可能不是好奇,而是退缩了。

进很难,退的话也很难。

因为很多考生因为不习惯今年的规则,所以导致没有考上大学,他们只想要进入本科学习,所以想要复读的心情很强烈。毕竟上大学是目前所有学生的短期目标。

而且可能也有部分的人心存侥幸:万一下一届的分数线会低一点呢?毕竟现在这个新高考政策不太稳定,第一届的成绩不算特别理想,所以下一届可能会酌情的降低分数线,虽然没有百分百确定,但是也有很多人这个时候不愿意退缩。

结语:其实高考能够上岸就上岸吧,毕竟每年的政策都会多少有点变化,有大学考上了,可以先去就读,不满意再去考研,不然总是会陷入担心和焦虑中,而且错误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将错就错,也有全新的机遇,何必要在没有信心满满的情况下,付出一年的时间呢?

今日结语:高考不理想只能去复读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