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很多孩子会进入“自以为是”模式。
例如:
自己以为自己很努力了;
自己以为自己做了很多题了;
自己以为要提高成绩,就该做难题、做大题;
……
有以上这些想法的孩子,大都是“自以为是”,其结果往往都是不好的。因此,今天这篇文章就想告诉大家,进入了初中,这3件事,一定要搞明白,否则,就是会在“自以为是”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与重点高中擦肩而过。
一、学习压力≠学习动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这话没错。但是压力要转化为动力,是有前提条件的。我个人总结了一下,大致需要以下4个条件:
1、压力不能把人压垮,直接把自信摧毁了,那也是不行的,需要给人留一线希望;
2、在压力之下,需要冷静分析,找出自身的原因,而不是归咎于外界的因素;
3、压力要可控;
4、只有动力才是压力,其他的压力,在我看来都是阻力。
二、学习时间≠考试成绩
作为学生,每个人都想在所有的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好的分数,这样的想法一点都没错。但是,单纯的认为延长学习时间是提高成绩的一种途径,那就错的很离谱了。
对于学习的成果和效果,我认为用这样的一个公式,可以清楚的说明。家长和孩子一看就能栋。
学习成果=学习效率×学习时间。
根据公式,只有在学习效率恒定的情况下,学习结果才和学习时间的投入成正相关的关系。一旦,你不能持续的高效的学习,只保证学习时间其实对于学习成果来说有时候是徒劳的。因为,每人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保证随时随地都能够高效的学习。
进入初中,学习方法和小学有明显的差异,很多学生一开始都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成反比。
最终的结果就是:如果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就等于降低学习效率。
三、刷更多题≠得更多分
这是很多孩子,在学习理科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认为拼命刷题,就可以见识很多题型,然后考试的时候就可以的高分。
根据大数据统计,大部分的同学在考试中,最后的分数都是低于平时真实的学习水平。而且,很不可以思议的事情是,丢分的往往都是自己学的还不错的知识点,会的知识点。往往家长在帮助孩子分析试卷的时候,会归结为一个问题,粗心。
粗心只是表象。背后的原因,最本质的就是没有学好,不够扎实。也正是因为题目刷多了,就忽略了题目背后的逻辑、原理。前些日子听了一位高三一线老师的讲座,他说,高考的数学现在没有大纲,意思就是只要是书本上有的,都可以考。因此,书本是相当重要的。
刷题要不要,要的。就看你怎么刷题。在我看来,刷题的目的有两个,通过题目理清知识体系和脉络,第二个就是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和熟练程度,前者是最关键的。
这样,你会的题保证不丢分的概率会提升很多,自然成绩就能上升一个档次。
可现实是残酷,很多孩子以会做难题而兴奋。想着最后两题我都能做出来,但是结果前面的简单题却屡屡丢分。这就是方向错了,考试比的不是谁见多识广,比的是谁少犯错误。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最有效的复习应该是怎样不丢分或少丢分。
切记一点,相信自己,我们的水平其实还是不错的,只要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就可以提高成绩。
考试的时间是成本,分数是收益,别做亏本的交易。
我是吴哥,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也可私信我,沟通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