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报志愿与其谈“坑”色变,不如“开路搭桥”

高考出分后,考生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选专业了吗?”这些初出校园的孩子就像一粒粒种子,努力寻找适宜扎根的土壤。与此同时,关于“天坑专业”的讨论却层出不穷。所谓“天坑专业”,指的是网友所谓的就业难、薪资低、难出科研成果的专业。近日,邓红兵教授在一篇为“天坑专业”正名的文章里说,“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这再次引起了大众对所谓的“天坑”专业的审视与思考。

学生报志愿时难免疑惑:什么是好专业?怎样能选到好专业?俗话说“三分考,七分报”,不管是对“好专业”的翘首企盼,还是对“天坑专业”的避之不及,其实都体现了人们对“专业定终身”的误解。然而,在探讨专业的重要性之前,更应该提醒年轻人:专业只能提供一个具体的职业路径参考,决定不了每个人的未来。

每个专业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以人们眼中的金牌专业——教育学为例。根据麦可思历年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显示:教育学在历届本科毕业生行业流向中始终强势。但就在2021年5月,校外培训迎来最强监管。不少入职在线教育公司就业的应届生甚至被取消录用。曾经,公共事业管理也是炙手可热的专业,而根据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审批结果来看,它的撤销幅度却最大。所以,从长远角度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报志愿时的“金牌专业”未必一直是“铁饭碗”,专业冷热变化乃常事,最应该做的就是冷静地想想什么专业适合自己。

此外,不同专业带给学生的收获不同,评判标准也是多维度的。学科的目的和效果多样,有些专业探究科学,有些研究社会,也有些想搞清楚自然的秘密......这些学科不一定薪酬最高,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价值。去年,一位女孩高考取得了湖南省文科第四的好成绩,却报考了大家眼里的“天坑专业”——考古系。今年,清华大学古文字班开班,有七名学生加入了这门“冷门绝学”的专业学习中。谁又能断言他们因为选择“或许难就业”的专业将来就一定没有出路?正像怀特海所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而生活定不会辜负化热爱为动力、全情投入学业的人。

虽然不存在“天坑专业”,但人们对某些专业的调侃也提醒了我们:“天坑专业”的污名化,不能只惯性地归咎于学生认知有误,背后必有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教育部“阳光高考”提供的数据显示,“生化环材”在本科专业就业满意度排行榜倒数十名中占了四项。由此可见,学生躲避某些专业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为专业未来发展情况担忧。谈成就感之前,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需承认,学习不同专业给学生带来的预期社会与经济回报有很大差异。若将专业发展的不平衡全放到个体的选择上,就掩盖了系统性存在的不足。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方能“天堑变通途”。首先可以在部分学生回避专业的高考招生政策上有所倾斜,就像培养定向师范生、定向医学生那样,提前为学生铺垫未来发展道路。其次,在教学中应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足以谋生的专业知识。最后则要制定好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与可观的福利待遇。三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专业土壤势必会更加肥沃,每一粒种子定能安心降落,茁壮成长。随着深化教育改革的推进,相信实现更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指日可待。

稿源:荆楚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