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北大才子刘震云: 学文是我犯过最大的错, 文科为何这么不招人待见

“文理之争”由来已久,在大部分人的传统印象中,理科生能力更胜一筹,文科只能作为理科生的“回收站”,只有学不懂理科的人才会选择学文科。

在2021年高考中,文理分数线的悬殊差距更是将“文理之争”推向高潮,就连北大才子刘震云都说:“学文是我犯过最大的错,不小心‘误入歧途’成为了作家。”

北大才子刘震云:学文科是我犯过最大的错,文科为何这么不招人待见

作为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同时又是北大才子,刘震云在文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何连这样的人物都“后悔”自己学了文科,难道文科真的这么不招人待见?

其实不然,刘震云之所以发出这么“惊世骇俗”的言论,只是因为自身爱好和职业不匹配所致,并非真的歧视文科。

在一次采访中,刘震云坦言,当初自己在当兵期间还格外钟情于数学,即便是在高中辍学后他还能自学到微积分,可谓是天赋异禀。

无奈退伍回来后落下太多,用两个月的时间学完所有科目显然不现实,文科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尽管这样,刘震云依然成为了当年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

刘震云的言论也引发网友热议,如果连大文豪都后悔自己学了文科,那普通的文科生还有未来吗?

文科一直不被看好,理科却能占领智商高地,原因究竟为哪般?

文理本是同根生,奈何后来术业有专攻,其实二者本质并无差别,那些一开始试图分裂文科、理科的人,都是认知模糊导致的逻辑悖论。

“文科无用论”是有历史渊源的,从大机器隆隆的时代走到现在社会,理科生以及发明创造带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让人们饱尝社会进步的甜头。

而这些与社会科学家貌似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于是乎,人们便把这一切归功为理科大佬的功劳。

诚然,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一些“卡脖子”技术依然需要理科生突破,而且理科生的就业市场确实比文科生优越很多,社会对理科人才需求要远远大于文科生。

多重因素加持下,文科生便成为了“不被看好”的存在,理科自然而然占领智商高地。

“存在即合理”,文科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培养一种全局思考的宏观逻辑,文科生的情感细腻、情商更高,善于洞察人情世故,赋予人类更高的人文关怀,这是一种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技能,不是简单地量化就可以确定价值。

文科理科真正应该争什么?二者之间又该如何正确抉择?

文科理科之间究竟应该争什么?是孰优孰劣吗?是谁更具有社会价值吗?诚然不是。

文理都有其存在价值,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即使拿“就业难易”这种略显偏颇的指标来衡量,名校理科生依然有“不堪”的一面,文科也有“一枝独秀”的风采。可见,二者真正需要争论的点不在此。

文理科真正应该“追赶”的一种“不甘落后”的比拼,文理科学者更不能“文人相轻”,反而应该互帮互助,你追我赶,形成一种繁荣的发展局面。

反观处在选择文理分科岔路口的学生,如何正确抉择也是让人挠头的问题。好在现在文理分科的差别已经不那么明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学科进行深入研究,比起原来“捆绑式”选科,就显得人性化很多。

无论社会发展还是个人发展,都需要文理加持,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行稳致远。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