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科学理性看待小学成绩, 成绩背后隐藏重要信息, 这3点家长要重视

上学期末,小林同学的妈妈接过了孩子的成绩素质报告单,她把主要目光放在了学科成绩一览上,发现小林同学竟然有好几门学科都只得了“良”,更有一门语文学科才刚刚挨到“及格”线,她不禁唉声叹气起来,担心孩子小学成绩念得这样差,以后到了中学怎么办?

小林妈妈把自己的烦恼分别告诉了好友A和好友B,好友A告诉她:“小学成绩不重要,考不好没关系,等到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努力还来得及……”可好友B的想法可不是这样,她认为:“小学成绩很重要,小学都读不好以后上了初中更跟不上……”

这大相径庭的说法可把小林妈妈给整糊涂了,她不知道自己该听谁的,心里感到特别纠结。

相信和小林妈妈有过类似纠结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在我看来,家长要学会科学理性地看待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成绩,成绩的背后所隐藏的信息才是我们真正要关注的重点。

01 成绩虽然要关注,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成绩背后所隐藏的信息

科学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体现在这些方面:无论在哪个阶段的学习成绩都很重要,我们既不能忽视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也不能过度强调分数,陷入“唯分数论”的怪圈。

我们先去深扒小学阶段成绩,看看小学成绩到底给我们传递了哪些重要的、值得我们家长借鉴的信息?

之所以认为小学成绩很重要,主要是因为成绩能反映孩子在当下乃至前一阶段中的学习状态,家长从中能大体上看到孩子的学习状态到底怎么样?需不需要对学习状态做出优化和调整?等等,成绩背后所隐藏的这些信息都值得我们家长去复盘、去借鉴。

可能有家长不是很清楚学习状态的概念,我在这里简单做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阐述:所谓学习状态,主要包括孩子在家是否做到了诸如自主安排学习、自主开展阅读、自主课前预习、自主课后复习等等;在校是否做到了诸如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发言和互动、经常求教老师或同学等等。

一个学习状态好的孩子,是具有无限学习潜力的,哪怕偶尔一次或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也无关紧要,只要有好的学习状态,再加之找对学习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家长的不断鼓励等等,孩子仍然能很快回到巅峰状态。

所以,透过成绩背后看到孩子的学习状态的意义正在于此,它能够让我们根据孩子成绩的好坏做出更科学、更客观的判断,包括判断孩子在学习状态方面到底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我们家长在教育方法上有没有阻碍了孩子的发展?等等。

比如,针对孩子的成绩一直都很不理想或出现大的滑坡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孩子的学习状态肯定出现了问题,但成绩背后的具体原因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判断:是孩子玩心太重,导致缺乏学习专注力?还是因为孩子从没获得学习成就感,导致缺乏学习内驱力?或者是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去判断,而不是一看到孩子成绩不好就武断地认为孩子就是不想学习。粗放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进步。

当有了客观准确的判断结果之后,我们就可以分别切入孩子学习上的薄弱点和家长教育上的盲点,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才是学习成绩存在的真正意义。

比如确定是孩子的专注力上出了问题,我们就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入手;如果是孩子的听课效率出了问题,我们就积极配合老师,从提高孩子的听课效率入手。

02 学科成绩并不是唯一,小学阶段重在习惯、思维和人格的培养

毋庸置疑,孩子在小学阶段仅仅学好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或者说学科成绩并不是唯一。

孩子在小学阶段如果能有一个好的成绩,虽然还不能因此就确定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对的,但至少能从好成绩上看到孩子在学习上的发展潜力。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不是所有的好成绩是值得称道的,这是因为,在现实中有些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大量刷题、只读课本知识而取得好成绩,这样的例子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就够了,他们即使取得了好的学科成绩,也不能表明他们就是学习上的优等生,更不能表明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就比别人高。

在教育上有很多东西要远比课本知识重要得多,比如,在小学阶段重在良好习惯、成长型思维和独立人格等方面的培养,这三点家长要特别重视。

比如,孩子在小学低年段,就要开始注重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主要培养一些最基础的、但又是伴随孩子终身成长的习惯,比如家长和老师都特别关注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听讲习惯和书写习惯等等;此外还有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等等。

不要小看这些习惯,如果这些习惯从一年级起就能逐渐养成,会促进孩子日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能大大减轻家长在孩子学习生活上的教育压力,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成长,这远比家长一开始就急于教孩子认字、算数等知识性的东西要高明得多。

等到孩子上了三四年级的时候,相信各种良好习惯已经逐步养成,那么我们在教育上的重点就要放在对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和人格等更高层面的培养上。

这里的成长型思维,一言以蔽之,就是每个孩子的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和成长的。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将关系到孩子在未来能否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普遍更愿意接受挑战,也更愿意去思考如何走出学业和成长中的困境,获得更好的成长。

而人格培养常常是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个空白点,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能主动意识到培养孩子人格很重要的家长并不多见。

家长对孩子人格上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对孩子成绩不管好坏,都能报之以一种尊重、理解、鼓励、支持和发自内心的欣赏等态度,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意识,而一个人格独立的孩子,才有可能对世界、对生活、对新鲜事物都充满着热爱与好奇之心;才有可能因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产生足够强大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反过来,家长的情绪完全被孩子成绩的好坏所左右,过度强调成绩,为了孩子取得好成绩而“强迫”孩子学习,唯分数论,导致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也没有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更谈不上去追求什么理想等等。被家长过度“控制”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孩子。

结语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曾说过一句千古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对待孩子的小学成绩上,其实我们也要抱有同样的心态。

总而言之,孩子在小学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并非毫无意义,还是重要的,至少证明了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我们不能无缘由地去忽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我们显然不能止步于此,需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成绩背后所隐藏的信息。

同时,对尚处在成长上升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我们不能过度强调成绩,陷入被成绩“控制”的怪圈,而是透过成绩的背后去了解更多有用的信息,为孩子量身定做出解决方案,让孩子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