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父母眼中的高考志愿填报因素华而不实

家长A:老师,帮忙给看看,我娃考了568分,选了物化生,看看有哪些专业可以报考?

家长B:小孩今年高考预计534分,帮助我选一下学校。去年的一段线是449分,政化地组合。

家长C:孩子考了630分,物化地,想报考山东大学,咋样啊?

家长D:我们已经选了5个学校,城市上有很大不同,看看咋排序合适?

上述是几位家长的留言信息,从这些留言的信息中不难看出,家长对孩子的志愿填报相对来讲是比较迷茫的,因此希望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或者选项。事实上,志愿填报对于很多的家长来讲,就是一张白纸,啥也不懂,总希望通过一个简短的信息描述,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点建议,甚至直接告诉他该如何进行志愿填报,那是最好的。

咱们都知晓“学得好不如考得好,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填报志愿不仅影响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未来职业的走向。既然志愿填报这么重要,那作为家长,我们在填报志愿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接下来,针对于广大家长和考生的参考因素,满老师给大家分析一下:

1、志愿表的信息

先来看一下山东省2020年普通类常规批第一次志愿表(截取了部分):

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改革元年,志愿单位是96个。从志愿表中咱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该表只需要填写专业代号及名称、高校代号及名称,并不能填写其他信息。所以从志愿填报表来看,我们能够填写的信息是比较少的,就是专业和大学。

其实当家长们在报考志愿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和大学外,基本上还会考虑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城市。还有哪些报考因素会影响到报考呢(作为家长和考生的你还会参考哪些因素)?大家可以先暂停10秒钟,思考一下,再继续往下看。

在高考志愿表上除了大学和专业这两个显性的因素以外,其他因素并不会直接显示出来。不显示出来并不代表没有(就好像咱们叫的外卖一样,食材能够看到,但调味品可看不出来放了哪些,看不出来并不代表没有),也就是说还有一些隐形的填报因素。在往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过程中,满老师发现报考因素逐年越来越多了,且也越来越个性化。在填报过程中,那些隐形的报考因素决定了显示出的大学和专业,因此这些隐形的因素成为报志愿中的重要参考因素。只看大学和专业填报的话,就容易变成流于表面的报考,报考中,绝大多数的家长和考生并不会这么做,填报过程中所涉及的报考因素远远不止这两个。之前满老师做过一个调查:在报考时的过程中,你认为应该参考哪些因素呢(请思考一下)?

2、志愿表之外的因素

根据满老师调查结果,大多数家长和考生在填报时,考虑的报考因素主要是高考成绩、专业和高校,还要少数家长参考的因素有:高考成绩、大学环境、城市、就业、深造等。咱们一一细说明:

一、高考成绩

高考成绩是所有家长必须考虑的填报因素,当然也是报考志愿时重要的依据。但是不能把成绩看的太重了。如果把成绩看得太重了,就会遮蔽自己的双眼,往往看不到其他的填报因素,影响了志愿填报的整体性。

很多家长和考生,一张口就是,老师,我考了560分,可以选择哪些专业,哪些大学。说实话,专业并不是高考成绩决定的,而是跟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选科组合、家庭情况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如果说600分可以被计算机录取,那500分就不可以选择计算机专业进行报考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的误区。

尤其是新高考改革下,专业的选择与选考的科目组合是紧密相关的。不同选科组合,所选择的专业范围是不同,想要报考哪些专业,在选科时就要慎重选择。这也是高考志愿从高一就需要做准备的原因。上一节中,咱们也进行了分析,在这里不过多阐述。

高考成绩只是决定了你要去哪个层次的大学去上学,而新高考改革后,山东省实行的是专业+院校填报方式,与原来的填报方式最大的区别是从原来的射箭的时候箭射在靶上演变为射箭时箭要射到靶心。这对于广大家长和考生的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二、大学环境

大学环境是绝大多数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参考的重要因素。这个环境并不是简单的大学校园环境,很多家长和考生提出来的环境包含内外两个环境,一个是院校的外环境,一个是院校的内环境。外环境是指院校的校园环境,图书馆、教学楼、宿舍、食堂等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能让同学们安心学习,比如有些院校绿树成荫,林荫小路、鸟语花香、涂鸦墙、操场。封闭式管理让同学们在一个温暖有爱的“社区”里,这类院校被称之为花园式校园。

然而有些院校教学楼、宿舍楼很多是老建筑,取暖消暑设备年久失修,教室里的教学设备很原始,校园环境不清净,到处垃圾,食堂饭菜单一、不卫生等。周围噪音四起,这样的环境非常不利于学习。

而内环境主要是指大学校风、学校风气、校训、学术氛围等。高校的校园文化是高效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文卫和精神环境,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体现了师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风是:行胜于言;学风是: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又比如山东大学的校训是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校园里的学习氛围,课堂互动、自习室学习氛围等,一个较好的内部环境能够促进学习动力,激发学习欲望。

三、城市

家长和考生最看重的因素便是大学所在地——城市,其实是至关重要。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那年,我所有的志愿者只向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汇报。对我来说,上哪所学校并不重要。我必须去中国最大的城市。我坚信我可以站在那里。高,看得更远,走得更远!这就是格局!那选择大城市有哪些优势呢?家长和考生认为选择大城市有以下两个考虑:

1大城市在专业发展和资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但现实的理论。通常情况下,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比小城市的经济发展高得多,因此这些城市注定要有更多的资源来支持特定或所有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换句话说,大多数专业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各种资源必须集中在大城市。

2.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且可以快速增长

如果仔细观察,您会发现许多大型公司或上市公司的总部将集中在北京,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它还带来了许多就业和实习机会。因此,与小城市相比,就业机会会更多。事业开始的平台以及以后您将要接触的事物将有很大的不同,这有利于个人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大城市接触过的每个人将来都可能成为非常有才华的人,并且在网络资源方面也将具有很大的优势。

大多数家长在城市这个因素上都是作为首选地位,城市的发展与院校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国内的城市院校数量,可以说是多得多,少的少。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等城市算得上是国内院校数量巨多的城市,跨校学习则是比较容易,但在院校数量较少的其他城市而言,跨校学习则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事情。城市的因素并非是跨校学习,而是在院校学习时,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大学所在城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大学生塑造自我和人生观帮助非常大,比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在这种经济和发展改革的前沿地区能增长见识与胆略,对毕业以后走上社会有较大的提升。虽然说现在网络很发达,但是并不能够完全取代线下学习。

四、就业

第四个报考因素是就业。学生参加高考,上大学,其实都是一个目的,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准备,学习工作的技能。因此,在填志愿的时候,家长和考生要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问题。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会抱怨学无所用、学非所用。其实很大的程度是指没有找到一个与专业相对口的就业岗位。就业因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考生重点关注的,就业因素综合来看一般指就业前景、就业岗位、专业的就业率、院校的就业率等。

其实再看就业率时,一定要看清楚,一定是对应专业的就业岗位或行业,而不是包含该专业毕业生的不对应的就业岗位或行业,这样会影响判断。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每一年院校基本上都会向社会公布,通过院校的就业数据可以知晓院校的就业情况。除此之外,还要了解整个行业或专业的就业情况,就需要看招聘网站或社会调查信息来获取,关于就业前景,就要多看政策导向的文件,才能够知晓未来的方向在何处,哪些行业或专业会迎来的风口。

五、深造

家长和考生的第五个报考因素是深造,现如今本科学历早已被社会抛弃了,好比之前的中专生、大专生一样。满老师记得之前在网上看过的一个段子,虽说是段子,很是很形象。在一个大型的招聘会现场,其中有一家招聘单位,在接到投递人的简历后,看一眼学历后的反应,太真实啦。如果是博士,很有礼貌的请投递人坐下,如看到硕士,则简单的打个招呼,把简历留下,如看到本科生,则是对投递人说把简历留下,会看一看,如看到专科生,直接告知:我们的岗位不合适,你去其他公司看看吧。是不是很现实,看完是否发现,学历依然是越来越高啦。随着研究生报考的火热(已经突破300万人报考),大多数家长和考生会在高考时考虑深造情况。突然发现,深造并不是本科毕业生才考虑的,才独有的。深造(考研、留学)已然成为高考志愿参考的必然要素。

现在考研的形势非常严峻。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341万,2019年290万,这三年每年人数跳涨50万。如果是要准备考研,在准备学校及专业时就不能等到本科毕业后在考虑,需要在高考志愿时打下基础。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在选择时,一定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推荐免试的大学。

其次,还要对影响考研成功率高低的因素进行了解,比如在不同学科内进行考研、同一个学科内考研、跨学科考研等,是不一样的;重点学科考研和一般学科考研、重点高校研究生和一般高校研究生也是有天壤之别的。

选择考研的前提是你自己必须知道为什么要考研,而不是随波逐流,看着室友考研,你也考研。有些本科专业适合继续深造,也有些本科专业不适合深造。还有一个因素是高考志愿时曲线救国被录取到一个专业,但是自己对这个专业并不排斥,只是通过该专业进行跨专业考研的,这个因素在填报志愿时也需要注意。

以上四大因素可以说是众多家长和考生填志愿时主要的参考因素,对于绝大多数家长和考生而言,以上4大因素作为填报志愿时的参考要素足够了。但是要想填报出一份科学的志愿表,以上因素还太单薄,还不够,甚至连可参考因素的标准都没有明确出来。

这一讲我们把家长眼中的报考因素进行了分析,那满老师眼中的参考因素都有哪些呢?我们下一讲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