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农村男孩潘军高考657分考上北大, 走出乡村, 如今又回到乡村

走出乡村,一直是许多农村孩子的愿望,他们苦读十二年,只为一朝考上好的大学,然后能够在城市里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不是每一个农村孩子在大学毕业后,都留在城里,而是又回到乡村,只想造福更多的人。

9年前,湖南就有一个农村男孩潘军,在高考中以657分考上了北大,走出了乡村。很多人都以为他以后在城市扎根了,没想到多年后,从北大毕业的他以选调生的身份,又回到了乡村。

他说:高中时,自己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生座右铭,毕业后,他笃定从政也能让他实现人生价值。

“留守儿童”潘军。

在2012年他以高考657分成为衡阳市理科最高分者。

2012年7月25日,这一天,耒阳市邮政特快专递派披戴大红花的专车为潘军送来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专业(本硕连读)。

那一天是个喜庆的日子,他苦读十二年终奖有机会走出这个乡村了。为此,父亲摆了20桌升学宴。市领导、学校老师一行几十人也驱车到他所在村里,庆祝他金榜题名,还送来了一块披挂着大红花的长方形奖牌。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潘军是一个“留守儿童”,他出生在湖南耒阳市东湖圩乡枣子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在3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只有过年时才回来一趟,他的日常生活都由爷爷奶奶负责照顾。

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的性格并不是那么活泼,但是爷爷奶奶却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幼年教育。

爷爷曾是枣子村小学的校长,工作之余,爷爷都把的心思便放在了培养孙子身上,在学习上给他提供正确的引导。

因此,潘军从小学习就很优秀,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是,准备上初中的时候,他也和许多孩子一样喜欢上了打游戏,学习受到了很大影响。

为了不让他沉迷游戏,上初中后,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了耒阳市里的一所寄宿学校。

在中学,他被分到了“清华班”。因为班里都是学习好的学生,学习氛围很好,老师也跟得很紧,所以他又回归了努力学习的正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一次北京之旅,让潘军发生了真正的蜕变。

2008年国庆节,学校组织去北京旅游,正读初三的潘军有幸参加这次北京励志行。

北京古老的长城、宏伟的故宫、神秘的天坛、破败的圆明园,还有那庄严的天安门,给了他强有力的震撼。

一路行程,他曾停留于北大图书馆,走过博雅塔,漫步未名湖,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走出乡村”的梦想。

从北京回来后,潘军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生座右铭,而“北大”也成为了他们既定目标。

梦想插上了翅膀,潘军才像振翅飞翔的雄鹰,学习上更加刻苦。

为了高考夺魁,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备考奥赛。遗憾的是,他最终只获得全国二等奖,没有取得加分资格。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学习,他快速调整心态,又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当中。

在2012年,潘军终于不负众望,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以657分摘得了衡阳市理科第一名,并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专业。

通过十二年的努力,这一次他终于离自己的梦想更近。

上了大学,潘军依然是那么努力,读大一时,他的成绩依然突出,数学、物理常常考满分。

本科毕业后,他又继续读研。那时候,他是导师最勤奋的学生:每天泡在实验室,午休时间2个小时,他只眯了10分钟,以第一作者在影响因子19的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但是,兴趣和理想也会被现实泼冷水。临近硕士毕业时,潘军开始担心学化学没有前途——出国深造七八年,回国也很难找到教师的工作,“进211、985的高校不太可能”。

硕毕业后,潘军没有出国留学,也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

他以选调生身份回到了家乡,后来发现这条路选对了,学历给基层工作的他很大帮助,很多人听说他是当年高考第一名和北大毕业的,都向他竖起“大拇指”。

潘军说没有坚持做科研,是自己不够勇敢,但是他的初衷没有变,依然是“想造福很多人”。

如今,他只专心于基层工作,很少出现在公众视线了。

最近一次,潘军是出现在“考古圈团宠”钟芳蓉家里。

钟芳蓉是2020年夏天最受瞩目的高考生之一,她以676分成为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因为选择读北大考古专业,受到全网的热议。

有人说“穷人家的孩子不要学当诗人”,建议她“选个来钱的专业”,改善家里条件;也有人说“兴趣最重要”,“感兴趣的事情做到极致照样能成功”。

潘军与钟芳蓉是高中校友,当年他也是出于兴趣,填报了北大药物化学专业,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应选更加热门的经济与金融专业。

时隔9年,他想告诉现在的钟芳蓉,到底应该怎样对待人生选择。他希望分享自己的经历帮助到家乡更多的学子,也希望更多农村的孩子走出乡村。

对于潘军的故事,您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