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结束,志愿填报是个大事情。这些年,也亲历了一些故事,与大家分享。
有一年,志愿填报截止日中午,一位考生母亲打来电话,说她女儿不见了。我们以为是要帮她寻人,这位母亲接着说,她女儿的志愿还没报呢。原来,女儿跟母亲闹别扭,赌气不上大学了。这还了得,我们赶紧驱车赶到考生家里,母亲急得直抹眼泪。家里没有考生踪影,只好用村里大喇叭广播找人,闹得动静很大。直到下午两点多,才找到该女生,一见有老师在,学生再不提跟母亲的“恩怨”,随我们赶回学校。我们用极快的速度,为她找了几所院校,志愿提交的那一刻,是16点45分,而志愿提交截止时间是当天下午17点。我们都长出了一口气,因为有任何意外发生,女孩就真的上不了学了。那次填报,是我所经历的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好在有惊无险,最终,女孩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录取。
还有一位考生,考了650多分,他要报某所名牌大学。我看了该校近三年在河北省的录取情况,觉得他报考这所院校被调剂的可能性很大。我说华中科技和东南大学也都是985院校,报考这两所学校,或许还能上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呢。这位小男生,当时频频点头,说老师我听你的。录取结束后的某天,我遇上了他的班主任。班主任说,××同学联系过你没有。我说没有。哼,他没脸跟你说了。听得出来,班主任的口吻有遗憾,也有点生气。原来,该同学果然被他最初想报的那所学校录取了,只是被调剂到了英语专业。而该生的理想,一直是理工类方向。曾记得,高一开学的时候,这孩子的妈妈来送他,跟我说他姐姐在一所师范类学校读研究生,学的就是英语专业。这位母亲当时半开玩笑地说,女孩学英语还好,男孩(她随即指了指身边的孩子)上这个专业,就没意思了。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奈,因为命运常常会跟你开这般“不愿如此却不得不如此”的玩笑。
我接待过一些特殊的家长。所谓特殊,就是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考到太远的地方。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孩子们一旦到很远的地方上大学,就飞了,再也逮不着了。有一年,一个男生考了620多分,家长找我商量志愿的事。孩子要报长三角或西安成都的大学,家长不愿意,怕他“跑”了,只允许他填报京津冀的院校。辅导志愿的时候,考生父亲向我使眼色,但凡较远省份的,以各种理由否决。问题是,该考生的分数不好报京津的好学校,而其他省份符合条件的好院校比比皆是。为此,孩子跟父亲闹翻了,几天不吃饭。据说,后来父亲的父亲出马,鼻涕一把泪一把,痛说“父母在不远游”以及爷爷希望儿孙绕膝之类理由,才消解了紧张的气氛。男生最后好像上了省内的一所院校。
当然了,不当考生家长,永远体会不到这其中的焦虑和惶恐。我记得,儿子考大学的那年,志愿很早就填好了,我却茶不思饭不进,日夜琢磨院校和专业的搭配上,还有哪些纰漏,会不会滑档,会不会退档,或者会不会“浪费”了分数。总之,各种想到的想不到的,扯上的扯不上的,一股脑儿地在脑海里缠绕折腾。临到志愿填报截止日的早上,我很早就醒了,小心翼翼地推开儿子的房门,他正呼呼大睡。我又极惴惴地推醒他,说,咱们是不是把第一个院校换一换,我怕走不了。哪料,人家翻了个身,半睡半醒间来了句:别想那么多,这个学校就走了。刚说完,就又呼呼大睡了。是啊,想那么多干什么!从儿子房间退出来后,我居然轻松了很多。果不其然,那年儿子去了填报的第一所院校。
事非经过不知难。志愿填报这个事,你要不当回考生家长,永远不知道其中有多煎熬多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