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千年前的另一场高考,公元1057年(北宋嘉佑二年)高考,却以其超强的考官和考生阵容,碾压了后世的高考。
先看看这一年科举考试的考官阵容:
主考官:翰林学士欧阳修,后来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兼中央军委委员,妥妥的副国级领导,当时范仲淹已经去世,欧阳修成为众望所归的文坛领袖,据说,欧阳修的文章,只要一流出来就被纷纷传抄,以至于他的《生查子.元夕》都传出了大宋第一绯闻,搞得欧阳老师尴尬不已。
副考官:王珪(后任宰相,正国级)、梅挚(后任龙图阁学士,副部级)、韩绛(后任三司使,即财政部长)、范镇(后任户部侍郎,即财政部副部长)。这四位都是以正直和才学闻名的大臣,当时的著名学者,知识界自媒体大V。
考官阵容虽然华丽,但与考生阵容相比就黯然失色了。因为考生中的牛人更多:
领衔人物:苏洵,苏轼,苏辙,“眉山三苏”,本来是老爸带着两个儿子参加考试的励志故事,没想到诞生了日后领跑大宋文坛半个世纪的人物。光苏轼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传颂程度就碾压了历史上所有状元。苏辙日后也做了宰相,是文豪加宰相的双料人生赢家。据说,宋仁宗看到苏轼,苏辙的考卷高兴地说:今天为后世子孙找到两个宰相!
中间人物:欧阳修的学生曾巩,曾巩的弟弟曾布。曾巩不多说了,唐宋八大家最后一位。曾布同志可得说道说道,若干年后宋哲宗驾崩,向太后要选择端王赵佶为继承人,首相章惇要求立简王赵似,这时已经做了次相的曾布厉声说:章惇听太后处分!吓得章惇不敢多话,于是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所以,赵佶同志真应该感谢欧阳修,感谢宋仁宗,感谢此次科举的各位考官。
然后是两位大思想家,一个叫程颢,另一个叫张载。程颢就是著名的“二程”之一,师从周敦颐,这两位开创的理学思想,与朱熹的学说并称“程朱理学”,直接影响了之后近千年的中国人的思想。
最后是压轴人物:当朝将相吕惠卿、章惇、王韶、林希。章惇前面说过,日后做了首相,吕惠卿协助王安石推行新法,王韶大败西夏,夺取河湟之地,开边二千里,为宋朝出了一口恶气。林希日后出任同知枢密院事,也是中央级别的高官。
总而言之,这一届的高考,出了九位宰相,四位大文学家,两位大学者,光《宋史》有传的大人物出了二十四位。至于这一届的状元,榜眼,探花,算了大家不必要知道,因为名气远没有前面几位大。
那么,最后的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一届高考能出了这么多牛人?
答案就是:因为当年的高考不考数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