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浩劫,那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国家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本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指针,设置了高中毕业考大学本科、专科、高中中专;初中毕业可考中专、中师接受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专''),也可升高中接受通识教育,高中毕业参加高考。
那时对于农家子弟而言,初中毕业考中专是第一选择或者唯一选择。因考上中专就完成身份转变一干部身份,一举跨越了三个台阶:农民一工人一干部,而且包工作分配,这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下来没什么余钱的农民家庭而言,是一种重大机遇和转变,而且经济负担相对上高中较轻,或者说经济负担就是初中三年的吃喝费用,上中专是''铁饭碗''一毕业后直接按干部身份分配工作。
而上高中不只多吃三年闲饭,而且高考录取率极低,10%一20%,性价比太低,所以,一般农民父母会给孩子首选中专,尤其是子女多的家庭,也包括一些父母年高或劳动力缺乏的,基本上是唯一选择,因此,那时候曾出现“八年抗战''的奇观一有人一年不成,连年去考,以求金榜题名。那时中专录取分数线,远高于包括重点高中在内的高中录取分数线。
故事分析一:
1984年,我和我的同学王一田参加了中考,结果我没考上高中,王一田考上了高中。我通过复习在1986年考上了中师,但是我的同学王一田在最后却连高考都没有参加,直接回家了。其中缘由且听我慢慢道来。我和王一田是同村好友,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同班同学。小学时,我始终是班级的第一名,他始终是班级的第二名或第三名。王一田家的巷子头是我们村放电影的固定场所,一来放电影的,全村就好像过节一样,大人小孩全出动,热闹非凡。
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最常见的场景,可惜现在全消失了。对于看电影,我是兴趣非凡,甚至追着电影队去外村去看。但是王一田却从不出来,说是得在家学习,他娘怕她学习学傻了,就想让他出来散散心,可是喊也喊不出来,最后动手拽他出来,可怎么拽也拽不出来。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的毅力真是可怕,连看电影这么有诱惑力的大杀器都吸引不了他!王一田学习如此用功。
但是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我在学习用的功夫比他差远了,可他的考试成绩从来没超过我。我们都是我们村的名人,我是小学五年中始终第一而闻名全村,他是以把看电影的功夫都用在学习上而闻名全村。王一田还有个癖好令我不解,就是他在写作业的时候,尤其是语文和常识作业,如果作业中有的句子写完后,但是一行格子还有空格,他必定得写上一两个无关紧要的字,不把这一行写满他是不罢休。到现在我可能有点明白,他是不是有强迫症?
1981年,公社中学在全公社招了两个尖子班,我和王一田都顺利考中。上了初中后,我因为第一次期终考试考了第14名,没能名列前茅而灰心丧气,学习上渐渐没了劲头,最后在二三十名之间晃荡。王一田依旧非常用功,学习成绩渐渐就超过了我,但是也就在十来名上下。因此1984年中考时,我连高中也没考上。但是我的学习底子还在那里,最后复习两年还是考上了中师。
后来,我听村里人说,王一田跟他父母说,考什么小中专,没什么出息,要考就考高中,到以后好考大学。王一田在中考的时候,选择了考高中,说考不上就复习,还是考高中,绝对不选择考小中型。但是王一田考上高中后,越来越用功,可是成绩却是越来越差。也可能是脑袋瓜子不太聪明,学习变得非常吃力,到高二的时候,一学习就头疼,最后不得不休学一年。
王一田复学后,这种一学习就头疼的毛病也还是一直没有好转,直到高考临近,他忽然崩溃,最后连高考也没参加,灰溜溜地卷了铺盖回了家。真是可惜!如果他在初中时复习个一二年,考上个中专还是十分有把握的!王一田后来的情况也不是很好。高中毕业后当了代课教师,教了几年后,最后在清退代课教师的时候又回了家。后来找了个媳妇,两口子在村子里开了个饭店,生活得倒还凑合。
可是他近几年的情况不是很好,饭店倒闭了,娘去世了,妻子也在前几年得病死了。唉,他这真是祸不单行啊!但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儿子结婚后,给他添了个孙子后,儿媳妇又与儿子打离婚走了。这时,家里只剩下了王一田的父亲、王一田、王一田的儿子和王一田的孙子四个人。前几年,在妻子得病去世后,王一田在网上谈了一个对象,就在二人谈婚论嫁准备结婚的时候,儿子横插一杠子,怎么也不同意,王一田只得作罢。
祖孙三代三个光棍子,看着一个孩子,村人都感叹,说这家人的命真是太惨了!如果他当时选择复习考中专呢,那绝对会给他带来一个与现在全然不同的命运。不同的选择,决定一个人的一辈子。唉,唯有一声长叹!
故事分析二:
我和哥哥都是八十年代末期,同一年考上大学的。不同的是,我报考中专,被省内的一所卫生学校录取。而我哥,是多读了三年高中,因为哥哥读的是文科,很吃力的,录取的是外省的一所大专院校,专业也不算太好。当年父母都在务农,养育了哥哥,姐姐、我和弟弟四个孩子。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就期待着我们四个能好好读书,有一天能飞出农门。
所以父母很少让我们下地做农活。那些年,哥哥和我学习很卖力,姐姐读了初中,感觉读不下去了,就离开学校。弟弟从小贪玩,每天放学后就背着书包玩耍,直到妈妈满村子找他吃饭才回来。哥哥作为老大,父亲也被逼得很紧,希望他出人头地。那时候我看到每个假期,哥哥总是趴在书桌上读书,不停地写作业。我也跟着哥哥默默苦读。我比哥哥幸运的是,小学五年级被父母送到县城的姑家寄宿。
从而考入县内的最好的初中,接受了当时小县城最优质的初中教育。而我哥,只能在离家和县城都有一些距离的乡镇读了初中和高中。无论当时学习多艰辛,我和哥哥同年(一九八八年)的夏季,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满村沸腾,村里当时给父母送来了写有“教育有方,誉满全村”的一张大镜框,与此同天,还在村部免费为全村父老乡亲放映了两部电影《上甘岭》和《小兵张嘎》……
我是两年半的在校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半年的医院临床实习,实践顺利结束后,听从政府部门逐级分配,九一年秋季,按部就班地去县城下边的一个乡镇卫生院干小护士。我哥呢,大专三年毕业后,因为工作需求,回到本省内的一个央企的二级单位工作。一个中专毕业的小护士,工作兢兢业业,多年来,不断业余提升学历,陆续读了成人大专,成人本科。由于县城医院的需求,我又考入本县的医疗单位,尽职尽责,工作不断努力。
前几年顺利考了高级职称,晋升为副主任护师。我哥工作更卖力,他从一个二级单位的小助手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工作出色,业余还不忘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视日常工作的理论实践,年年被评为单位的优秀工作者。三十年来,也被单位陆续提升职务,现在已经是局机关单位的核心管理人员之一了。五十出头的哥哥,头发已经长出白发,还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工作使命,天天为工作加班加点……
无论是当年我读的小中专,还是哥哥费劲读了高中而去考取的大专,我们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过着平凡而幸福的小日子。我们感恩父母当年给我们提供的学习环境,感恩父母为我们辛苦的无私付出。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我们定会好好孝敬老人家。
总结语:
那时在高考中取得成功的,真是“天之骄子'',光耀门楣,是付出的汗水和心血的回报,也确实说明了高考是寒门子弟实现阶层跨越的最公平的通道。那时的高考竞争的残酷程度,也是现在所不可想像的,那时高考失败寻短见的、疯了的,都有过报道。笔者一个同学,高三毕业那年高考失利,精神就失常了,而以前我们也是一块玩到大的,曾经每次清晨,他都要到我家门前,高声叫醒我,然后一块结伴去学校,每念及此,都忍不住泪目。
而初中毕业考上中专的那些同学,也都事业有成,有做老师的,有当公务员的,也有在电力公司或银行的,是专家或领导了。即使高中毕业没考上学的一些同学,也生活得不错,有开工厂的,有当村长的,也有自谋职业的,都安居乐业的,有一个同学把两个孩子却培养成大学生了。笔者有幸,高中毕业后通过高考到北京上大学并分配,现在也是有硕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人了,也成了有孩子的父亲,体谅了自己父母当时那望子成龙所付出的艰辛。
回望来时的路,百感交集,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不易,除了感恩,还应最大地回报社会。人来到世上,就要书写一段华章,以自己所专,有所推动,有所改观,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