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一无所有,我也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可是实际上,一无所有的人很多,但是愿意从头再来的人却寥寥无几。
高中是人一生中最为美好的三年,但也是最痛苦的三年,“神童”杜青云,一举凭借高考步入北大,却毫不犹豫选择了退学,复读后又重考清华,这样的人却曾被人骂为废物,为什么呢?
步入云端
“平步青云的青云二字,是父母对我最美好的期盼,也是他们心中的执念”
杜青云出生于2000年,在很小的时候,便已经给父母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在其他孩子还懵懵懂懂地纠结10以内的计算和读法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接触小学课堂中的知识了。
聪明已经不足以形容他的才智,“天才”会更加适合,向来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的父母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生怕浪费这样的天赋,不停的逼迫他开发自己的潜能。
周围邻居的称赞让父母愈加飘飘然,对杜青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一定要得第一”,这在其他父母眼中的最高标准,在他这里就成为了最低标准,但是“天赋”也是有限的。
当4岁的他步入小学之后,渐渐地他也开始发现,也还有不少聪明的同学,要超过他们,自己就不得不更加聪明,聪明无法弥补的,那就用努力代替,于是本该是小孩玩耍打闹的年纪,杜青云无师自通的学会了暗暗比较。
等到这种情况持续到高一的时候,他已经顶着“学霸”的称呼过来了很多年,但是高中是一个真的能让人硬生生多一层皮的时间段,饶是杜青云也有些还吃不消了,但是父母在眼中的期待一日重似一日,杜青云对自己也抱着莫大厚望,自己是神童,怎么可以在这样的地方被打倒呢,这种从高处跌落的可能,是他绝不可能接受的。
日复一日的刷题,重复刷题,终于在2016年顶着众人羡慕的目光,他不负众望地拿到了国内顶尖学府北大的通知书,积攒了十几年的沉淀终于在这一日爆发。
学校门口上是张贴着自己大红喜报,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大家对今年哪位考上北大的同学的赞赏之情,父母对他的喜爱更是达到了这些年的巅峰,杜青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做“荣耀傍身”的感觉。
意料外的大学
成功的感觉是如此之好,他往后的日子想必也是要平步青云了,总算是无愧于这个名字,这段欣喜的时间还没过去多久,家里便再次迎来另一件大事,填报志愿。
“你以后长大了想做什么呢?”每个孩子在幼时都曾被问过这个问题,对未来抱有憧憬,也是我们人生必经路上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杜青云没有,他从小听的最多的就是父母的指导与要求,还是那一句始终不变的“你要事事争第一。”
在杜青云还未对未来思索出个所以然的时候,父母已经早早地替他做好决定,“进入光华管理学院吧,好就业,工资也高。”
毫无破绽的建议,可是杜青云对这个专业并没有什么感觉,在想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时,自己想到的只有诗歌、文学等这些富有诗意的东西,他尝试表达出来,但是这些他觉得美好的东西似乎在父母的眼中“并不赚钱”“没多大用处”。
长久以来,杜青云几乎没有过叛逆期,向来都是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建议下,当然不会有什么太过激烈的反驳,心里即便是已经渐渐意识到了不对,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和父母发生争吵,或许等到了大学就好了吧。
眼看他楼塌了
这是杜青云第一次体会到真实意义上的自由,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从云端跌落的感觉。“一个长期站在高处的人,是无法仰视他人存在的,如果不能推倒,那边等待他的就只能是堕落”。
能进入到北大的人,哪个不是天才呢,大家在各自的专业中各有所长,或是性格优势,或是家境斐然,像杜青云这样凭借“天赋”进来的人也有很多,多则意味着平平无奇,进入大学的热情就开始就此一点点被磨平。
那种从未感受过的感觉一点点将他包围,同学们总是在他周围讨论一些他不知所谓的东西,参与不进去,听不懂。可是他是天才,怎么会听不懂呢?到底是谁出了问题,他们一口一个大佬,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抱着这么一丝自己都未曾发现的妒忌,他开始像一个躲在阴暗处的胆小动物,开始窥探那些所谓的大佬的一言一行,企图能找到其中的漏洞,从而打破这个人在同学们眼中树立的“虚假形象”。
可是他找不出来,因为他根本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好似不管是在社交还是学习上,他都成为了一个“白痴”的存在,这种从未感受过的自卑感迅速将他击溃,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凡事也过得非常小心翼翼,生怕那里做的不好就暴露了自己和他人并不合群的事实。
可是现实并不会就这样放过他,除开自己引以为傲“才华”被溟灭时,他发现自己不仅再无法重回“第一”的位置,甚至连个卑微的平凡人的要求都很难做到。
在帝都之下的平凡百姓们的生活水平都高得吓人,手里时常拿着一杯四五十的奶茶当水喝,衣服原来不仅仅是干净就行,还要讲究牌子和进口的,这些都是他从未接触到的新世界。
融入不进的世界
从来没有觉得过那一刻像现在一样,似乎世界上处处都在与自己作对,明明自己也曾是山巅之上的人,怎么就沦落成这般低到尘埃的模样。
那些美丽知性的学姐和聪明而健谈的学长也并不是没有吸引过他,他也曾尝试着融入这个与他格格不入的世界,但是融入也是需要资本的,在学校的这些窘迫他并没有和父母全盘托出,不仅是因为这种现实无法改变,更是因为他怕看到父母对他失望的眼光。
“我想要买个游戏机。”杜青云很少提要求,游戏机的价格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不算一笔小开支,这是杜青云想要融入他人的第一步,但确不是成功的一步“他们更欣赏有才能或者是有权势的人,他们已经过了那个靠玩游戏就能打在一起的年级了。”杜青云对这一笔花出去的钱有些心疼,但是更多的是不甘心。
他开始尝试寻找一些自己能够参与的社团活动,推着100元买来的自行车加入社团之后才发现,这个标配根本无法满足专业的骑行要求,可是天无绝人之路,好心的学长借给他了一辆自行车,一次畅玩过后,本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位新的朋友,在他想要捧出自己一颗炙热的心的时候才发现,学长因为他对自行车的无心保护早已经气急败坏。
“这件事是我的不对,我不知道需要这么去保护,我也不应该太不知轻重”像是一个下等人不小心玩坏了少爷恩赐的礼物,一瞬间后悔自责还有自卑灌满他整颗心脏。
在父亲的眼中社团便代表着人脉,他不得不再次试图融入,二次元文化曾吸引过他的注意力,但是进入之后才发现,社员们几乎都有自己一个稳定的圈子,而且cos一套下来要一千左右,不是他能支撑的起的。
废物的世界
大学的生存规则不同于以往高中,高中以分数来度量一切,大学也有他的评判标准,课程不再是硬性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无疑是加分项,奖学金以学生的任职还有参加志愿活动等行为来判断加分,既然是自愿活动,有了这些作为附加福利,还谈何自愿。
他喜欢的东西与这个大学处处相悖,这个大学流行的东西他却向来无法融入,渐渐地周围的人也在排斥着这位异类,等到大二下学期,杜青云的各科成绩开始挂红,所学的专业在他看来更是难以静下心去学习,此时的他已经差不多被周围的人打上了“废物”的标签,他也承认了这样的认定,他退缩了,他想退学。
等待他的不是父母的宽慰,而是一遍遍地呵斥“你就是不求上进,整日沉迷游戏!……你一个大男人哭什么,我们什么苦没吃过,你这算是什么苦。”这段和父母的拉锯战长达一年,在大三开始的那段时间,他被确诊为中度抑郁,在这种身心交瘁的证据下,父母似乎终于松口,大三下学期,杜青云如愿离开了这个“牢狱”。
高考作为人生的一大分水岭,许多人更是直呼这辈子来一次就足够了,但是这一次的复读,对于杜青云来说,是他给自己的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父母都是“做梦练习生”他让父母的梦破灭了,父母也曾掐断过他对生活的梦。
他清楚从名校退学的人并不是只有他,他曾试着去了解一些和自己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但是渐渐地他发现,这种悲痛并不相同,于是只能放弃,没人救他,那他只能自救。
自我救赎
生活中的闲言碎语并不少,但是如今已经不太能影响他的心境,复读的老师也是叮嘱他可以按自己的一套方法学习,并不逼迫他,复读的这年他规定了自己学习的时间后,其余的时间全部来睡觉、休息或者是窝在宿舍看书,把那些年未曾做过的叛逆行为都做了个遍,父母对于不学无术的他失望透顶,但是这却是对于他来说最轻松的一年。
在临近高考的那一刻,杜青云才真正作为自己独立的一个人,踏入了考场,不为其他而是为了自己,高考出来之后他以718分的理科成绩考上清华,并成功获得复读学校的50万奖学金,此时的父母已经变了一种态度,享受着众人的称赞时一边说着“都是侥幸。”
他拒绝了父母想要带他到处应酬的要求,那50万的奖学金则作为大学经费,从此后不会再用家里的一分钱。
专业他是自己选的,选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等到细分专业之后,他打算学习政经哲的方向,在这个专业中,他也曾遇到许多与自己兴趣相同的同学,能够再次投入学习中的感觉很好,清华大学里依然还会有很多大佬的存在,甚至有一些是他永远追赶不上的存在,也有日常开销就是几大千的同学。但是意外的是,这时候的杜青云已经能够自成一方小世界。
结语
他们各有不同,但却再也不会感到自卑,这次考上清华之后,不少人挖出这段曾经不堪的精力,或许对他人而言在北大的三年和复读的那年是他“废物”的专属标签,但是于他而言,说不定在考上北大的前十几年才是,废物,从来都只是相对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