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在这个世界上, 想要吐槽导师的学生数量, 永远比导师多。”

在我个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一条至理名言。

相信很多研究生对此感同身受,在知乎中,“吐槽导师”永远都是最热门、最吸睛的话题之一。

可以说,几乎每一位打算放弃学业的研究生背后,都有一位不想面对的导师!

然而,为了学位、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不幸”的研究生们必须学习隐忍,但如何与“看不惯”的导师和谐相处,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一步:重新认识导师

要想学会和导师正确相处,首先,你需要克服“怕导师”的心理。

导师出差,永远是研究生短暂而开心的一段时光。因为导师在校,时刻要担心组会听取汇报,担心询问课题进度,担心拉去挨批一通,在校园的路上、食堂中、电梯里,导师永远是想“躲”着走的那个人。

很多时候,你怕一个人,只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

在师生关系中,导师决定着你的工作量、你的津贴数额、你的毕业年限,甚至你毕业后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决定着你平时的心情。

每天带着糟糕的心情去实验室的研究生,多半都是因为看到导师就很烦。很多研究生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导师这么“笨”、学术能力不是很高,也不见得有什么背景关系,但成为了导师,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种现象可以用“彼得定律”来解释: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人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像是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晋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这个职务;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后,从此无所作为。

按照这个定律,你的导师资质再差也可能会成为研究生导师,只要他坚持在这个系统里混着。其实,这种现象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会少见。

彼得定律还有一个延伸推论,那就是“如果你的导师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学生。例如,他会注重学生是否遵守规范、填写表格是否正确之类的事,会特别赞赏行动迅速、整洁有礼的学生”。

这种现象在学术体制内十分突出,许多导师根本不关心学生有多少想法,有多大创新能力,但会特别在意你叫他时的称谓正不正确,打电话时的声音大不大,Word的页边距设置得符不符合他的要求……

如果你的导师是这样的,那么,不用怀疑,他很可能就是彼得定律下的产物。

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时候,你需要认真地问自己:“短时间内,我能换一个专业吗?或者换一个导师?”

第二步:藏起真实感受

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你要做的,那就是藏起你的真实感受,这是许多研究生不能理解的。

其实,生活中的你和学习中的你可以完全不一样:生活中口出咄咄逼人,在实验室中却唯唯诺诺;生活中大马金刀,在实验室里却小心翼翼;生活中是个小公主,在实验室里却是个女汉子……

毕竟实验室不是家,不要你对谁都掏心窝子,尤其还是对导师掏的“负面心窝子”。藏起真实感受,并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虚伪的人,整天说违心的话,而是不要尝试与你的导师拉开架势“对着干”。

除非,你已经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导师做的实在太过分,于是打算写实名或匿名信检举导师学术不端,网上曝光导师欺压学生、压制学生无法正常毕业……

什么事儿,只要没撕破脸,大家就会做人留一线,真的撕破了,那就是生死存亡的斗争了。即使你真的不会隐藏情绪,即使全世界都知道你看不起这个导师,也不要留下实实在在的把柄,这会给导师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对付你。

多年前,我隔壁实验室有一位女硕士研究生,与她的导师很不对路。她每天就在与同门建的微信群里,一起吐槽女导师。

终于有一天,导师发现了她们的聊天记录。我觉得,如果她们的吐槽仅限于“导师学术能力啊”、“导师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啊”可能还好一点,但当她的导师看到群里铺天盖地的“导师那身材还穿什么博柏利啊,简直浪费钱,穿她身上也像地摊货”、“导师今天打扮得像个老巫婆,那口红要涂得滴血了”、“今天导师又发飙了,她是不是到更年期了啊?”

导师心里的愤怒可想而知,最后这位女硕士生被强制延期毕业,这是血淋淋的真实案例。

第三步:欣赏导师的优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和人之间的看法是相对的。

你怎么看你的导师,很多时候也会影响TA对你的看法。你如果整天一副“我见导师多差劲”的样子,你觉得你的导师不会“见你应如是”吗?

就像心灵鸡汤里写的:“我们去逛公园,只会去欣赏那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虽然我们知道公园的某个角落肯定有脏兮兮的下水道,有硬邦邦的狗屎,但我们干吗要去看这些地方?即使遇到了,肯定也要想办法绕道走。”

绕道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

每个人都是有多面性的,实验室里十全十恶的坏人跟十全十美的好人一样稀少。

有时候,导师在你眼里十恶不赦,很可能足因为你只盯着他“最恶”的部分来看。其实,人的情绪、心态和许多客观现象存在一个互相反馈的过程。

比如,读书的时候我们都体会过一件事:你越喜欢某门课的老师,那门课的成绩往往就越好;同时,哪门课成绩越好,你往往就越喜欢哪门课的老师。

在实验室里,这种反馈机制往往以负面的方式表现出来。你越觉得导师针对你,你就会发现TA越针对你。你越觉得导师故意找碴儿,TA 就往往越会故怠找碴儿。

破除这个怪圈的关键就是:你要试着跳出这个圈,换个视角看你的导师。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的导师脾气很不好,又很保守,常常搞得学生很难做事,但你每次看到他的时候,都首先注意他几乎全白了的头发,注意他苍老而不健康的面容,就会想到一个和你父亲差不多同岁的人,还在实验室里辛勤工作、心力交瘁,他的妻子会怎么想?他的女儿会怎么想?

这样想下来,你不仅理解了他的脾气和保守,甚至有时候还会因为他的敬业和付出而感动。

第四步:利用导师的资源和信息

在很多专业领域,并不是你能力达到了什么层次,才能做什么导师,而是你当了导师,才可能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最简单的例子,你不当导师,怎么知道该如何带学生?你的导师之所以现在看起来比你强,就在于他所处的位置有你不曾掌握的资源和信息。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小学时候的班级委员,拥有一些小权力,比如大扫除的时候决定谁来擦桌子、谁来扫地,作业没做完的一只眼闭一只眼。每到周一还会参加班委会,老师一般会讲一些不能在班里讲的事,比如某某同学家里出了什么事,下周要安排什么重要活动……

实验室里同样如此,不同层级的人员能调动的资源和掌握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所谓的能力,有时候就体现在你能调动哪些资源、掌握哪些信息上。

你学会理解导师、隐藏真实感受、欣赏导师优点,最后和导师搞好关系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单纯地希望导师喜欢你,而应该是利用导师的资源和信息来提升自己,让自己快速成长。

比如,就人力资源方面来讲,你可以通过导师认识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大牛,结交专业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熟悉负责课题申报的学校机关人员等等,这些人在你的学术之路上都可能助你一臂之力。

只有从导师身上借力,你会发现真正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能学到很多受用一生的东西。在依羽翼未丰的时候,你的导师往往就是你迎风起飞的最大助力。

所以,不要仅停留在“吐槽”导师的初级阶段,善于“借力用力”才是与导师和谐相处之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