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白居易的押题试卷千百年后被人奉为经典

元和四年春,眼瞅着就要奔四的白居易决定参加制科考试。

所谓制科考试,是一项针对领导岗位的公开招考。

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国况世情,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非常适合当今许多喜欢扣键盘的朋友。

在此之前,白居易已经有了几年的科员经历。

但和现在一样,即使是国考的状元也是无法直接加官授爵的,要想晋升领导阶层,一般要通过三个途径。

其一是参加铨选之类的任职考试。这条路子很不靠谱,大概率是换个科室继续当科员。

第二条路则比较适合官二代,一般情况是先到基层历练一段时间,再由当地官员推荐晋升。

第三条则是参加制科考试,直接竞争领导岗位。

三条路中,制科考试最为公开透明,前途也最为明朗,报考者趋之若鹜,上千名精英志在必得。

当然,白居易也不是吃素的。

作为一个逢考必过的锦鲤,白居易从进士及第到通过任职选拔考试一路走来,顺风顺水,靠的就是手头这支笔杆子。

自信归自信,轻敌自然是不能轻敌的。

白居易专程请了一年的事假,从闹市区长乐里移居幽静偏僻的靖安里专心备考。

在那个没有考试辅导机构没有网络教材的年代,备考的重点是找准考试的方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押题。

于是,我们的白居易苦心研究时政,思来揣去最终给自己出了七十五道考试真题。

这个独家题库囊括了包含政治,经济,法治,外交,军事,教育在内的多个领域。

最有意思的是这套题库中的第二十六篇——《养动植之物策》。

此题集中阐述了生态和资源问题。

在白居易自拟答案的开头便振聋发聩: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

白居易用短短一句,就点明了自然资源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

其后,白居易又通过先王的相关政策,系统阐述了狩猎应有时,不可竭泽而渔的观点。

最后,白居易借鉴先贤对猪,鱼,草木心存怜悯,从而得到动植物的信任,使万物不留隐私的事迹收尾,予人余思。

这篇策论写的是旁征博引,挥斥方遒,从生态入手,而收笔于统治者的执政理念,足以见得白居易的文学功底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随着白居易的闭门累月,反复打磨,自拟的七十五套试题很快就被做完。

白居易合上书卷,长吁一口气开始着手备考的下一个项目。

为了防止策论的临场性影响考生水平,造成人才流失。

相关部门要求考生需附上几件以往的作品综合评分。

这个项目对很多考生来说很是棘手,对白居易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别人的烦恼是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而作为一代诗魔的白居易考究的是好诗太多,不知该选哪首上交。

白居易斟酌再三后,最终决定选定了自己十六岁所作的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离离原上草。

赋得二字本就有为考试所备之义,其次送别诗总有些许讽喻成分夹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这首诗,歌颂了野草旺盛的生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重赞美。

这与前面自己准备的《养动植之物策》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光阴荏苒,很快就到了满城桃红柳绿的季节,白居易胸有成竹的带着早已烂熟于心的七十五道真题,微笑着走进了上都长安的制科考场。

试卷打开,试题是“自兵宿中原,生人困竭,农战非古,衣食罕储..."

虽然和我们上文提的没有什么卵关系,但是白居易却并不慌忙,因为一切都在他的题库之中。

由于准备充分,白居易发挥的是酣畅淋漓。

他指出,民生饥荒,是赋税过重导致,赋税过重的根本原因则是连年的战乱,而连年战乱又是由于边祸不断造成,边祸不断又是以朝廷的荒颓与吏治腐败为滥觞。

吉日放榜,白居易高高得中很快被任命为周至县尉,大概等同于现在的副县长官职。

与他一同上榜的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元稹,韦温,崔护等一众撑起中唐诗坛的大学士。

白居易上任之后虽有得意,亦有落魄。纵使如此,白居易起尝一瓯茗,行读万卷书,一直不失清寒本色。

而那篇《养动植之物策》随考试之时没有用上,却在他的从政道路上贯彻始终。

至于那七十五道真题,也就是我们至今仍在传颂经典《策林》的前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