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从一迈向无穷大

9月2日,清华大学新生入学报到现场,来自贵州省绥阳县的大一新生罗炫煜已经在做引导、物资发放等迎新工作了。几天前,罗炫煜和400多名入选本科生新生骨干培训项目的学生一起,提前报到,经历了讲座培训、越野拉练、汇报演出等活动,罗炫煜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有了新规划。

“来到清华认识了很多同学,他们不只是学习好,还有很多特长,学习、才艺、运动等方面都很优秀。”罗炫煜说,未来4年,自己将在做好学业的基础上,多参加社团活动、多选修扩展知识的课程。

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送达时,罗炫煜正在和父母一起采收金银花。高考667分,加上清华大学“自强计划”降分60分,罗炫煜成功考入清华。

自2011年以来,已有来自28个省份779所中学的3060名农村学子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考入清华。

从零到一的突破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兴农中学,2013年以前,连续26年无人考上清华大学。

2011年,适逢建校百年的清华大学发布了自主招生新政——“新百年计划”,针对“通才”“天才”“寒门学子”,分别推出“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其中,“自强计划”专门面向农村学子,选拔在艰苦条件下仍学有所长、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降分录取优惠,旨在给予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成长环境的优秀考生公平进入清华学习深造的机会。2012年,面向贫困地区的“国家专项计划”正式实施。

自2014年独山县兴农中学学生罗爽通过“自强计划”进入清华大学以来,全校已有13名学生考入清华,其中,“自强计划”4人、“国家专项计划”6人。“‘自强计划’点燃的不仅是学生和教师的奋斗激情,还有无数家长和贫困山区的人们。”该校校长陈永说。

“10年前,我们的预期里根本没有‘清华’二字,因为‘太遥远了’!”陈永说,而今,老百姓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经常是谁家的孩子又考上了北大、清华,再困难也要读书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学生努力、教师敬业、家长支持,整个社会兴起了一股尊师重教的风气,“读书改变命运”的口号真正落地。

在来自甘肃省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韩储银看来,“自强计划”于自己、于高中母校静宁一中、于家乡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自古陇中贫瘠甲天下,但在乡里之间也流传着家长苦供、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自强计划’不仅改变了我个人的命运,促进了高中母校的发展,更是家乡教育脱贫的一张名片,激励着更多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还有许多罗炫煜、罗爽、韩储银。“这些学生的家庭、乡村或社区乃至他们的中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从零到一’的突破。‘自强计划’不仅改变了这些学生的个人和家庭命运,也极大地振奋了他们所在县域中学的士气,给当地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其意义是深远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说,这种突破的重要意义在于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参与“自强计划”的高校的教育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重视每一个“一”

对农村学生来说,通过“自强计划”做乡里甚至县里的“第一个”,意味着没人能给你建议,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要成为怎样的人,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挑战。

“刚入校,连上网、联网这样的事情都问了好几个人。”通过“自强计划”进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的2014级本科生钟玲回忆,“看到别人惊愕的眼神,自己有一种‘乡下人进城’的感觉,比较痛苦。”

来自四川阆中、首批“自强计划”录取学生黎崎均,仍记得“第一次交作业时,老师让大家用PDF格式提交,自己当时不知道什么是PDF时的窘迫”。“很自卑,也很害怕这个环境,想缩着,想着能顺利毕业就好。”钟玲这样描述自己最初的状态。

曾参与“自强计划”实地考察的清华大学重庆招生组教师彭凌注意到,通过“自强计划”招收的学生确实有自卑、腼腆的情况,综合素质也稍弱一些,但经过学校、师生的帮助,一段时间后都能跟上节奏,甚至发展得很好。

“‘自强计划’跟其他招生计划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不仅看学生的成绩,更看重学生的自强精神——面对困境、不利条件时仍然保持奋斗的精神。”彭凌说,最初几届“自强计划”学生认定,都是清华教师到当地高中查阅学生户籍、历年成绩,到学生家里走访,最终选拔出“成绩优异、德才兼备的学生”。

截至目前,经过彭凌考察认定的“自强计划”学生有近百人。“很多学生考研、考博,出国留学,进入国企等,确实实现了命运的转折。”彭凌说,自强的精神加上清华的平台,这些学生完全可以成长起来。

“除了招生政策倾斜外,更重要的是‘选育衔接’,学校注重为所有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考入清华的优秀学子创造机会公平的发展环境。”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陈启鑫说。

在“选育衔接”方面,清华大学为贫困地区学生配备“双导师”,即在专业教师辅导其学习科研之外,还聘请已毕业的成功校友指导其长期规划;推出学生发展性资助“阳光工程”;通过“鸿雁计划”和训练营等,开展英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国际交流能力提升课程,提供海外交换研修机会并资助经费。

在本科期间,钟玲获得了4次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在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在美国……从第一课时微积分完全听不懂,到获得本科生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钟玲仅仅用了3年。

“清华对我们寒门子弟的关怀特别人性化,很照顾我们的自尊。平时看起来并不会将我们看作特殊群体,但私下里辅导员经常找我们谈心,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黎崎均体会到了学校的用心。

来自清华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自强计划”录取的学生中,超过96%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近70%继续深造。

“自强计划”一直在路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年6月,在“自强计划”实施10周年总结分享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承诺:“‘自强计划’是清华大学已经坚持了10年的计划,更是一项还将坚持100年的计划。清华大学将努力实现社会责任的担当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引领,努力让每名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1年,“自强计划”开始实施,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提出面向贫困农村地区定向招生。2013年,“自强计划”扩大至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共832个县。2014年,清华大学联合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共同实施“自强计划”。2019年,清华大学“自强行动”正式拉开帷幕。2020年,清华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6所高校发起“春霖行动”,最终272名学生顺利考入6所高校。

10年来,“自强计划”不断发展完善。“无论是‘自强计划’还是‘自强行动’‘春霖行动’,都在力促教育公平,清华一直在路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说。

对未来,石中英建议,提高政治站位,从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完善“自强计划”顶层设计;扩大参与“自强计划”优质高校的类型和数量,总体上增加“自强计划”专项招生指标,使县域农家子女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回升;为贫寒子弟在校学习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支持和服务,鼓励他们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进一步增强政策执行的公正性、透明性和公信力,确保政策目标考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自强计划’实施以来,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青春洋溢的学子步入清华,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不断进取,砥砺奋进,追逐个人梦想。清华不仅要将他们招进来,还要将他们培养好,最大限度地提供实现理想的机会和平台,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竞争力。”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表示。

本报北京9月2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03日第1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