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从引领科学前沿到执掌顶尖高校, 中科大校长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他的一生,奋斗在国内外化学研究的最前沿,是中科院表面化学与催化研究领域的中流砥柱。

他活跃于复旦大学和中科大两大名校之间,从复旦毕业,又执教多年,后来,荣升中科大校长。

对于包信和校长来说,执掌中科大,既是对他学术和教育上所取得成就的肯定,同时也对他提出了新的挑战。接下来几年,他将如何带领中科大创建世界一流名校呢?

从复旦到中科大

1959年8月,包信和出生在江苏省扬中县。时值国内三年困难时期,饿殍遍野,包信和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幸运地生存下来,在困难中度过了童年时期。

然而,生活的艰辛没有磨灭包信和对学习的热爱。他从小对未知世界怀着着强烈的好奇心,总是自己一个人沉浸在思索中。对于能够拿到手中的书,他总是不断地翻阅。

包信和从不停止学习,在他心中,始终期待着,有一天能回到校园中,学习科学知识,攀登科学的高峰。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包信和高兴地一跃而起——多年坚持学习,终于迎来了出头的一天。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从此与复旦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1978年9月,包信和走进复旦,成为这所名校的学子。在化学系,他全身心投入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去,无论寒来暑往,不敢有丝毫懈怠。最后,他用了9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本科到硕博的学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包信和留校任教,成为复旦的一名讲师。两年后,包信和获德国洪堡基金和马普基金资助,到德国马普协会Fritz-Haber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在德国,他有幸师从表面催化学科的创始人之一、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尔特(Ertl)教授,从事金属催化剂的表面研究,直到1995年05月才学成归来。

此时的他,已经成为化学研究领域赫赫有名的专家。回到国内,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也就是在该所,包信和一路高升,后来担任了所长一职长达7年,并兼任中科大化学物理系主任。

颇有建树的化学带头人

如果说包信和没有预料到自己能和复旦、中科大结下一生的缘分,但说到化学,则是他一生不变的选择。

化学是包信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着力点,他的一生都在从事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专注于表面化学与催化基础和应用的研究,并不断取得突破。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也莫过于此。

从199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始,到2015年卸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一职,他在中科院度过了最宝贵的时间,也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包信和发现了次表层氧对金属银催化选择氧化具有增强效应,也揭示了次表层结构对表面催化的调变规律。经过不断实验,他制出了具有独特低温活性和选择性的纳米催化剂,使重整氢气中微量CO造成燃料电池电极中毒失活的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他主导的“甲烷直接催化脱氢转化为芳烃和氢新反应的研究”,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包信和当选中科院院士,随后担任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是对他在学术上的成就的肯定。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2017年,刚卸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一职不久的包信和,被任命为中科大校长。掌舵这所国内顶尖的研究型高校,是包信和职业生涯全新的开始。

当时,恰逢国内“双一流”工程正式实施,具有“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生”美誉的中科大,无疑是国内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坚力量。刚刚执掌中科大的包信和,多次明确提出,要将中科大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对于中科大来说,在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包信和又将如何带领中科大更快抵达目的地呢?

全球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一流大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培养一流水平的人才。在包信和的带领下,中科大深化教育改革,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为抓手,提出“X+2”的培养模式,推行专业培养和大类教育相结合,建立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同时,包信和在中科大坚持以学科为引领,以一流学科的建设来推动一流大学的建设。对此,中科大一方面着力于优化学科体系结构,一方面有积极探索“新工科”等新型学科门类建设,在交叉学科中寻求跨越式发展,以此来推动中科大的优势学科率先进军国际先进行业,持续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当然,中科大的建设远远不止这些。在包信和与全体中科大人的共同努力下,中科大正在全面发力,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发起最后的冲刺。相信这个目标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