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中国诺奖未来科学大奖6年颁予24人, 清华、交大领先, 北大略尴尬

9月12日,被誉为““中国版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公布获奖名单,香港大学的袁国勇教授和裴伟士教授获得生命科学奖、曾经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超过10年的张杰院士获物质科学奖、阳明交通大学施敏教授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是2016年起由华裔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设置“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于2016年首次颁发,至今已经走过6年,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

6年来,未来科学大奖已经给24位杰出科学家颁奖,平均每年为4位,是目前国内奖项中颁予人数最少的奖项,也是单项将近最高的奖项(人民币超过650万元)。我们来看看这些知名科学家分别来自哪些高校和领域。

2016年9月19日,首届大奖颁出,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随后宣布增设“数学与计算机奖”。

2017年9月9日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中,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

2018年9月8日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共有7人获奖,中国科学院李家洋教授、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共获生命科学奖,四川大学马大为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冯小明教授、南开大学周其林教授共获物质科学奖,台积电公司林本坚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2019年9月7日第四届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教授获生命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王贻芳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陆锦标教授获物质科学奖,清华大学王小云教授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2020年9月6日第五届未来科学大奖中,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振义教授获生命科学奖,中国科学院卢柯教授获物质科学奖,山东大学彭实戈教授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

从三大类奖项的人数来看,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共9人,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最多,共10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仅5人。

从24位获奖者分布区域来看,以中国大陆科学家居多,共18人(注:2017年首个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得者、北大教授许晨阳已于2018年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任教),香港地区有3人,台湾地区有2人,华裔有1人。

从获奖者来源分布来看,以中科学院系统居多,有4人(不包括张杰院士,来自上海交大和中科院物理所);在高校中,清华大学最多,有3人,分别是2016年首届物质科学奖得主薛其坤院士、2017年生命科学奖得主施一公教授,2019年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王小教授,清华也是集齐了未来科学大奖三大奖项的唯一的一所高校。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薛其坤教授作为“离诺贝奖最近的中国人”,已于2020年12月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而施一公教授也在杭州创办了西湖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有2人获得大奖(王振义院士和张杰院士),此外,中国科大、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也各有1人获奖。略显遗憾的是北京大学,作为与清华齐名的知名高校,仅在2017年有1人获奖,而获奖者已在第二年去了美国。

2021年有香港大学的两位教授获奖,加上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获得首届生命科学奖,3位获奖者全部在生命科学方面,彰显香港高校在这一领域的强劲实力。

有网友认为,未来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或在这些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科学家中产生,对此,你怎么看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