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拼夕夕名媛”翻车, “小学生贵族”永生

贵族教育,一个听起来就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概念。

这不是夸张,因为在过去,大伙对价格更昂贵的私立学校还另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作“贵族学校”。

当然了,私立学校如今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有些人对所谓“贵族”的向往,却依然兴致不减。

而“贵族教育”,也从教学的范畴,扩展到了举止和礼仪当中。

假名媛,假贵族

自从上海的“拼夕夕名媛”被笑话了个底儿掉之后,“名媛”这个词,就被赋予了一些引申的含义。

不过,那些钟情于伪精致的人,却并不会因此坏了兴致,在他们的捯饬下,虽然成年的“名媛”翻了车,但是“小学生贵族”却成了新风向。

前阵子,网上有段“英式贵族礼仪培训”的视频很火。

在那段视频中,小学年龄的孩子们穿着礼服、扎着领结,正端坐于桌前学习如何使用刀叉。

你别说,他们学得还真像那么回事。

切牛排时不发出一点声响,碰杯时保持适度的微笑,擦嘴时动作轻柔舒缓,交谈时优雅地向对方致礼。

看得我瞬间从床上坐了起来,并下意识地整了整背心上的领口,生怕自己不配做他们的观众。

不过看完后我也有个疑问,难道这就叫贵族?

可能还真叫,因为这项培训的课程价格,动辄就是4小时2688元,要是定制的培训,还会更贵。

那可不就是字面意思上的“贵”族吗。

贵族还是…

在子女教育中,讲究礼仪是必须的,端正仪态也是必要的。

但是很多给孩子报这种培训班的家长,初衷却是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国际化的中国人”。

这我就纳了闷了,因为国际化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双向行为,而不是单方面地模仿。

就算是有可以取长补短的地方,也得是对方确有所长,我方确有所短。

除此之外,与国际接轨的含义,本就该是百花齐放、兼容并蓄,而不是刻意趋同。

而且,贵族本身代表的是一个人由谈吐、学识、举止等内在和外在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

它可以和许多方面都有关系,但唯独还就跟表面上的装扮扯不上一毛钱关系。

所以,所谓的贵族,并不是学会了穿礼服、打领结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支撑这些的背后,是文化的积淀,和认知的层次。

要是几千元一个课时的培训,就能打造出一个“人工贵族”的话,那您这贵族,是不是也太便宜了点。

说到底,抱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怕是把贵族里的“贵”字,理解成了什么其他的同音字。

贵族教育的骗局

其实如果大伙仔细看看这些“西式贵族培训”,就会发现我们可能更应该做的,是好好学学自己的传统文化。

就拿饮食文化来说吧,从食材的挑选到烹饪的方式,从摆盘的技巧到进餐的讲究,国内的每个地方都能列出一整套规矩来。

无论是哪个菜系的讲究,都不比所谓的“西式贵族礼仪”要少。

再比如用餐规矩,每个地方也都有各自的说法,如果罗列出来的话,那可不是4个小时就能讲完的。

讲到这可能有人会说,有的人对传统的文化可能并不是特别感兴趣。

这可以理解,但它并不妨碍我们文化的科学性。

因为文化的先进与否,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换句话说,就是要在连续的、漫长的时间中,不断地去纠错,然后留下精华。

所以不谦虚地说,在延绵了5000年的中华文化面前,可能更需要去主动学习的人,是别人。

当然了,真正发自内心喜欢西方礼仪的家长也是存在的。

这无可厚非,但是别忘了,真正的西方贵族,在生活中都是特别接地气的。

从商业大亨到政界名流,相比于穿着打扮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在学业和眼界上接受着异于常人的考验。

他们可能比普通人学习更用功,比普通人经历更多的磨难。

也正是因为这种苛刻的训练,才能积累他们的学识,提高他们的认知,然后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知性和自信的魅力。

所以,那些所谓的“贵族教育”,不过是一场概念大于实际的骗局罢了。

写在最后

客观地说,教孩子懂礼貌,知礼仪,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在用某种方式去教育之前,或许也应该客观地比较一下孰优孰劣,孰是孰非。

如果能培养出他们学习的习惯、坚毅的品质、善良的内心、谦逊的态度,那么这样一个温暖却有力量,明亮而不刺眼的孩子,又何尝不比会优雅吃饭的孩子更高贵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