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领域,最高的荣誉是院士。
可有这么一个人,她在专业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活人千千万,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依旧没有当选院士。
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学背景,院士头衔,但这些依旧无法掩盖她的光芒。
作为一名三无研究员,却能在85岁的时候,获得专业领域最高奖,屠呦呦凭借的是渊博的知识、医者的仁心、不朽的功绩。
能获得诺贝尔奖,不是它成就了屠呦呦,而是屠呦呦使奖项更加名副其实。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疟疾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而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衍生物,作为最有效的疟疾联合用药,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1930年的浙江宁波,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了。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里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待。
在这颇具文化气息的名字里,可以想象敬重知识的氛围一直围绕在屠呦呦身边,父母重视教育给屠呦呦的未来打下了良好基础。
5岁送入幼儿园学习,到20岁参加高考,屠呦呦的求学经历也颇为曲折。
因为患上肺结核,屠呦呦不得不休学两年。
在治疗过程中,她对医药学有了兴趣,继续学业时,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大医学院。
再
渊博的知识,这是杰出人物的必备。
在大学期间,屠呦呦像一块海绵疯狂汲取知识,她呆在学校课堂上和图书馆里,学习着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完成了基础知识的理论框架构建。
在进入工作中后,屠呦呦有了更多实践经验,她深入基层,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
而且在实践基础之上,屠呦呦还继续着理论学习,在掌握了系统的中医学后还不断巩固夯实。
在学习实践研究,如此反复之下,屠呦呦在掌握前人的基础之上,依靠自己不断学习的知识,能够在医学领域上再次进步。
在患病期间,是中医让屠呦呦重新健康起来,医术点燃了她的学医兴趣,而施展医术的人则让她升华了自己的心灵。
屠呦呦想要治病救人,圣手仁心让她有了神圣的光辉。
在新中国时期,提高所有人的身体素质已经迫在眉睫,而血吸虫病首当其冲。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血吸虫肆虐,已经有无数人被感染,他们因此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是死亡。
群众的生活实在是太过艰苦,甚至连毛主席都发出哀叹,将血吸虫比作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刚刚学有所成的屠呦呦在加入共产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这次驱逐瘟神的运动,她研究治疗的药物被收入书中。
在治疗血吸虫病的突出表现,让研究院在接受抗疟药研究的任务中,屠呦呦成为了科研组组长。
经过数年的研究数百次的失败,屠呦呦在古籍《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有了灵感,成功获得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实现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这样巨大的成功,让中国向世界有了发布青蒿素抗疟成就的大会。
尤其是1992年抗疟药物研制成功,青蒿素得到全面使用,使中国乃至世界的抗疟达到新高度,活人无数。
在传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下,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人类健康史上做出了非凡贡献。
屠呦呦的不朽功绩让她获得诺贝尔奖,也让她成为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
只是在这些荣誉背后,也有着数不尽的艰辛苦阻。
在工作中,因为时代原因,研究的项目基础一空二白,没人、没钱、没技术资源。在实验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只能用笨办法,一遍又一遍的实验研究总结。
在生活中,她整天不在家,白天在实验室泡着。
据屠呦呦回忆
交给你任务,当时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
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
襁褓中的孩子被送到老家由老人照顾,长时间的分离让屠呦呦内疚,每次重聚都能让这位母亲十分开心。
当时屠呦呦的生活单调极了,一切精力都在工作上,没有多余的时间。
荣誉的背后,是那高强度的工作,为了成果,屠呦呦牺牲了很多。
屠呦呦是一名共产党员,而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在专业领域已经做到了。
作为一名科学家,她用自己的研究造福着无数人。这位发过光、发过热的老人,将会被所有人铭记。
屠呦呦这名三无研究员,不比那些三有科学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