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南开大学推出“夫妻宿舍”: 爱与业, 怎么平衡?

近期,一个非娱乐新闻上了热搜,就是南开大学在本次开学季推出了“夫妻宿舍”,宗旨是为了研究生以上的学生夫妻临时解决“异地恋”问题,从而实现爱情与学业两不误。一阵暖心袭来,趣味盎然,又很有道理的样子。

这里,我并不探讨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问题,毕竟“大学生该不该批准结婚”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话题。而南开大学这个贴心关怀之举,要关注的事件,显然更具有未来意义,毕竟研究生、博士生都是适婚、接近适婚年龄的男女,一方的求学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二人亲密关系承受“异地”压力,会埋下一定概率的分手隐患。所以校方这个举措真的是人性化得润物细无声。

那么需要思考的问题来了——爱情与事业,该怎么平衡?很多人会说一些类似“把压力变成动力”、“协调好兼顾好”、“不要为了追求事业就冷落了家庭”这些【正确的废话】,毫无借鉴意义和操作性,算是一种旁观者事不关己的虚头巴脑。我肯定要分享点干货的,没有毒鸡汤,甚至连单纯的鸡汤都不煲,直接送上鸡腿。

至少在今天讨论的这个群体,也就是硕士生、博士生而言,那就是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更重要。这里要拽一拽进化论:恩格斯说过,家庭的起源就是劳动,它本身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婚姻制度也是一种经济制度,而不是感情制度。可以说,家庭从一开始就是从属于经济生产活动的。也就是随着工业时代、商业时代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大踏步进步,家庭才开始慢慢有了独立性,开始承载了更多的情感因素。

今天我们讨论家庭、情感、婚姻,与事业如何平衡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这个前提和本质,那就是家庭的表层可能是浪漫情感,但悠悠岁月的深层,就是谁人都觉得乏味的柴米油盐。因此,讨论“爱与业”的平衡问题,前提一定是“不能为了爱而失了业”。请原谅我此处有点偏向。但是,这是大多数即便口头反对者心中也确信的东西。可以负责任地说,“为爱失业”,最后失去的往往是爱。而如果“为业失爱”,至少保住了业,即便失去了爱,也能再度拥有爱。

可能会有人误会我太过现实,太腹黑,太物化。好吧,那我就从比较轻松的、正常的角度来看待,排除掉“大丈夫何患无妻”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落后观念,也摒弃“跟谁都能过一生”这种游戏人生的麻木态度,只是专注于让两个原本相爱的人,怎么能够不因为学业、事业而抱恨分离

必须先立业。我始终认为,能够撑得起一个家的人,一定比单身的人,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抗压能力,协调能力,心胸气度,自律能力等等。如果一个不足以撑得起一个家的人,由于幼稚、鲁莽、草率而误打误撞地构建了一个亲密关系继而构建了婚姻和家庭,那么他就是对这一切的不负责任,害人害己。所以,要做人,再做一家之主。

这就是为什么法定结婚年龄,基本上都是青年男女在正常情况下完成了基本学业之后,或者是能够有一业傍身之后。可以说,“先立业后成家”的传统规范,一定是考虑到了这一点,确保通过“业”的磨练和规范,为“家”提供一个合格的“成员”,为一个亲密关系提供一个靠谱的“一半”,最终也是提高婚姻、感情和家庭的综合质量和幸福指数。让男性比女性晚两年结婚,一是考虑男性“至死仍是少年”的品性,成熟晚一些,再就是要让男性为家要有更多的担当,因此需要更长时间的历练。

而女性在现代社会,独立意识觉醒,且在职场上的劣势越来越少,因此“以家庭为人生终点”的越来越少,因而更应该秉持“先立业后成家”,只不过不至于与男性保持同样的职场预期目标,而更倾向于均衡协调。但现代女性也同样要有职业和社会身份,从而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在家庭中获得尊重,而不要让婚姻、家庭和感情在“附属”与“不自立”中透支尊重,埋下隐患。

成家后的学业与事业变动要慎重。我并不是一个工作狂支持者,也并非不重视家庭。因此,如果两个人确立了亲密关系,走向了婚姻,并有了家庭基本框架,那么对于这个过程中的学业和事业变动,我是持审慎观望态度的。毕竟,家庭虽然是也是一个组织,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组织,像企业一样,竞争力差就得被淘汰,不盈利就得破产。对家庭,绝不能像企业那样用“合理性”来看待,毕竟,家庭、亲密关系结成之后,会生成感情,这就是柔性的约束,而且还有亲情第二代,都是不能轻易打破的。因此,对于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婚姻和家庭而言,其中成员选择升学和事业变动,确实要慎重,要权衡利弊,要有一种“利不百倍不变法”的保守观念。

这样看来,南开大学的这个具体的、贴心的政策安排,背后的逻辑也是一样,就是说,尽可能的不要“为爱失业”,筑起的“宿舍爱巢”也是为这样一个“爱业并存”的群体,尽可能的解决平衡的问题。因此,这个年龄段、面对这个问题的青年男女,该坚持就要坚持,该保守就要保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