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有效讨论
邢介进
讨论是思维碰撞出火花的基石,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实践证明,合理的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合作研讨意识,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而且在学习中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展开有效讨论呢?
一、定“的”——明确讨论目的
有“的”才能放矢。虽说现在提倡“以人为本”,但教师对讨论能达到何种程度,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讨论前应该“胸有成竹”,起码得有八成的把握。当然有些东西是不能预设的,有时学生会提出些离谱的,甚至荒谬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千万不能过早的做出判断,下个结论,否则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泯灭学生的灵感。因此,讨论时必须抓住“主线”,方能使讨论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二、定“点”——找准准讨论基点。
俗话说,“一家过日子,十家嘹瞧”。讨论亦是如此。讨论问题过大,漫无边际,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无从下手,只能枉费时间,还会使讨论冷场或偏离议题。反之,信手拈来表面上看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则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故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讨论的内容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点,能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在最短的时间内,经过独立思考能比较准确的有条理的作答。
三、定“时”——把握讨论时机。
一般来说,讨论是教师预设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这也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但是还有一些讨论是在具体情况下必须得进行的,这就需要教师大胆的丢掉原有设计,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把握讨论时机呢?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组织讨论。教学知识环环相扣,节节相连,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与发展,旧知识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因而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组织讨论。
2.在知识易混淆处讨论。教育理论认为:讨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讨论交流,促使学生间优势互补,让学生有机会对事实做清晰、准确的表达。
3.在教材的重点、关键处组织讨论,尤其是对一些概念、性质的理解与掌握。“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可取,“丢了西瓜,漏了芝麻”更不可取,应该讨论在内容的关键处,讨论在内容的重点上。例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商中间有零的情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掌握的硬骨头。1.学生自主尝试例题。2.小组讨论交流。出现下列不同的意见:(1)714÷7=12(2)714÷7=102(3)714÷7=120……,此时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让学生争锋辩论。通过大家的一番“争斗”,终于达成了共识:当除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时,商就写在哪一位上,如果不够除,要用“0”来占位。
4.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组织讨论。“条条大道通罗马”,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是给学生张扬个性、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俗话说“不打不相识”,“话不说不明”,一讨论,不仅疑问豁然开朗,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了视野。
5.在概括结论时组织讨论。教学中,学生有了充足的感性材料,再让学生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我们的教学中,只要明确讨论目的,定准讨论基点,把握讨论时机,再放手让学生“热闹”一番,互动一下,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壹点号智简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