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池鱼
有些人,需要朋友簇拥在身旁,于热闹之中才能寻到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却可能截然相反。
周国平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可以享受独处的人,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而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外人的参与,独自消化即可。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而言,能够进行独处的人,本质是因为自己有着一颗强大的内心。这种强大,让其不需要去别人那里寻找任何的认同感和情绪需求,一切可以依靠自我完成。
虽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时候,可能在外人看来,免不得显得有些凉薄。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强大且孤独,不需要朋友。
这种人,可能并不那么常见。多数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着挣不开的枷锁和人情世故的烦忧,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必要的时候为了面子,或者其它方面的一些东西,让渡自己的情绪价值很正常。
那些完全遵从自己内心的人,总是在不经意间,活成不少人羡慕的样子。
我的一个朋友说,她以前就有这样一个室友。
这个室友,没有什么固定的好朋友,她是属于那种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她也能合群,但与此同时,她却不特意追求合群。比如,寝室的人一开始为了拉拢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吃饭或者上课的时候,都会特意选择一起出门,但是她那个室友从来都不这样。
她独来独往惯了,一直严格按照的是自己的标准,不会去刻意配合谁。
并且,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学期间就算没课,也不会在寝室睡懒觉,而是准时起来去读书馆看书,然后晚上在差不多的时间点回来。她这个室友成绩很好,大学一直在拿奖学金。
刚开始,大家都感觉她的性格很奇怪,但是时间慢慢长了,也都习惯了这样的她。
还有就是,她说寝室其她的人,每到寒暑假都会隔三差五发消息,彼此问候一下,说一下最近的近况,虽然很多时候是特意为之。
就像她说的一样,有时其实她并不是很想主动联系,但是她害怕大家都联系,她不联系的话,会不会因此就和别人疏远了?
她不能免俗。但是,她那个室友就能。她一到放假,几乎不和大家联系,室友的人也都心照不宣,反正不会找那个室友。
大学毕业以后,她们寝室的其她5个人都相继走上工作岗位,而她那个比较特立独行的室友,选择了继续读研,并且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此时,室友的凉薄和决断再次显现出来。
原本,她认为,虽然她大学四年和大家关系并不那么亲密,但好歹也没有闹过什么不愉快,总体还是不错。这种同学情谊,应该好好珍惜才是。
并不。
她说:“大学毕业后,作为寝室唯一考上研究生的室友,她后来删了我们所有人。”其实,她能明白室友删除的心理,大家都是天南海北的人,毕业以后都回了各自的家乡,这辈子如果不是刻意见面的话,大概率情况下,不会再有什么交集。但是,理论上虽然明白,情感上她却无法做到这样。
至少后来,另外一个她玩得比较好的大学室友结婚,她还是过去参加了婚礼。
寝室一共6个人,有3个人当时都选择去了。大家说起那个共同的室友,都表示毕业以后再无任何消息。
她就好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
不过,她说:“我能想到,她现在的生活状态吧。她去了另外的城市读研究生,应该还是和大学的时候差不多吧,独来独往,坚持着自己的学业和要做的事,不会刻意去结交任何人,也不会为了合群而合群。现在感觉,这样的性格倒是挺酷的。少了很多的刻意,多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也有弊吧。”
李银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我为什么朋友很少,那是因为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精神生活极其挑剔的人。而且对别人的依赖性很低,跟多数人在一起都觉得浪费时间,不够谈话对手的水平,所以朋友极少。
人生在世,各有活法。
当然,拥有众多朋友的人,肯定也有不少的好处,很多时候良好的交际能力,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老话说得好,多条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只是,任何事皆有两面而已。
那些表面上,能够活得不需要朋友的人,不管是真的不需要,还是假的不需要,内在的沉静都会比外在的喧嚣来得更加坦然。
毕竟对于多数人而言,不管朋友再多,真正能够走进心底的人,始终寥寥无几,反而会无端耗费不少时间和情绪。任何朋友关系,最终都需要刻意维持才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便是这样。
这里会显得有点麻烦。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而言,朋友少的人,在很多时刻能够活得更加轻松,不需要讨好,也没有伪装,更没有任何压力,人生会变得简单和快乐很多。
归根结底,不管朋友多,还是朋友少,都不必去羡慕什么。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和世界。每个人的言行是由个人的三观和实际能力决定的,你永远也不能成为别人,做好自己就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