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留学生大骂父亲恶心, 教育孩子比不能亏了孩子更重要

最近,一则《23岁留学生辱骂父亲“恶心玩意”》的新闻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整个事情大概是:父亲希望留学的女儿每个月生活费不要超过一万元人民币,引来女儿破口大骂。

当然,只是骂怎么可能被我们知道呢,作为当事人的女儿选择了发照片发文“讨伐恶魔父亲”之外,还把各种聊天记录以及视频发到网上请网友评判。进一步了解后发现父亲吃青菜也要供养留学的女儿,更让大家感觉到:子女是上辈子来讨债的,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一下看看新闻的原文,看完让人不胜唏嘘。

01 - 说明什么?

只能说这是父母教育的彻底失败。

作为北大毕业的父亲智商上是不用怀疑的,视频中面对女儿的谩骂仍旧保留知识分子的风度也让大部分人自愧不如。

并且,就算女儿如此,父亲仍旧选择继续转账,苦口婆心的劝其独立,可怜天下父母心。

面对子女教育,常被提起的关键词往往是学区房补习班留学等等。

记得早年间北京的一个女同事,生娃前坚定地说不报补习班,以娃开心为主,刚生完心态就不一样了,开心为主变成了一切都要给他最好的

不能亏待了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很多家长用类似的理由一直在逼自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

02 - 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摘自《说文解字》

意思就是上行下效、以身作则地教导子女做对的事情。

很多人误解了,把成绩好、学校好、能力强当作教育成功的典范,往往忽略了以身作则四个字。

我是农村的,对这个深有体会,我们很多人会听到类似这样的句式。

“我是不行了,你要好好读书。”

“要好好学习,不要学我们。”

“父母这么辛苦赚钱养你,你还不好好读书,以后考大学多赚钱。”

...

怎么样,是不是很耳熟,这些话仿佛咒语一样一代代往下传,话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说出这些话时自己能否做到。

教孩子不要放弃时,我们自己生活中是否会半途而废呢?

除了成绩不好时的苛责,有没有真正关心孩子在想什么呢?

有没有在关键的节点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呢?

03 - 该怎么教育?

对于父母:以身作则,多关注孩子心智,这比他赚更多钱更重要。

物质生活提上去了,抑郁、跳楼、压力大这些词反而频频出现在了孩子身上。

“清华博士街头乞讨”、“名校毕业无社交能力”、“高学历人才生活不能自理”,这些真的不是个例。

小时候我们都知道木桶效应(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为什么到自己身上反而关心则乱呢。

对于自己:以知识和实践经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想要的大部分道理其实上完高中基本上就知道了,先贤们早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

吾日三省吾身。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化和知识才是一个人精神充实的最佳利器,古代为了求学可以头悬梁锥刺股,我们却对唾手可得的知识当作完成学习的任务。

碰的头破血流,甚至结果变得难以承受时才对这些道理有更深的体会。

04 - 结语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我想新闻上的女孩在发展到现在之前,做父亲的并没有那么无辜。

父亲是北大毕业,自然对女儿学历要求高,我想应该不止一次他可能会说:好好学习,成绩好了爸爸给你买XXX,考上大学了给你钱做你想做的事情。

而恰恰忽略了类似屡试不爽的手段,孩子内心被烙印一个越来越坚固的思想钢印,直至语言再也难以对其产生影响。

不要只看到结果,而应找出导致该结果的因素,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摘自《《旧唐书·魏徵传》》

喜欢的小手手点个在看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