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当代大学生的花钱模式, “先线上后线下”, 怀揣现金却在“破产边缘”

在千禧年过后的十几年里,科学技术经历了高速发展,在数字支付方面我们更是领先于世界水平。

原先出门是找“三件套”,一定要带上钱包、手机和钥匙,但时至今日钱包已经不是必备选择,多数人都会选择使用手机进行线上支付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由于长时间的使用电子现金,对纸币都有些陌生感了。出门时潇洒得不得了,带着手机就可以“闯天下”。

但是有趣的是,在当代的大学生群体里,却有一部分学生会使用“现金”,而且通常都是在特定的时间段里,这让人不禁发出疑问。毕竟电子支付那么方便,00后们怎么会轻易放弃呢?

当代大学生放下手机花“现金”,实则是“囊中羞涩”

在电子支付如此火热的当下,花现金已经变成了“应急”支付方式了。一般只有大家手机没电、没信号,或者因为各种情况没法线上支付的时候才会被大家想起来。

对于大学生们来说,花现金其实就代表自己线上金库“弹尽粮绝”,裤兜子里彻底没钱了

一般都是在月末或者学期末的时候,卡里和手机里的生活费都花完了,这个时候才会想起来现金的存在。

这也是大部分学生们的花钱模式,先线上再线下,如果到了花现金的那天,就说明自己要没钱了。要是等现金也花完的话,那就只能和同学蹭吃蹭喝或者再去找父母要钱了。

不过大学生们之所以会落到这样的尴尬境地,除了家境极为困难的学生外,其他人其实也算是“咎由自取”。

大学生掏家底花现金,是生活费不够吗?

在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群体中,除了一部分“勤工俭学”的学生,大家的钱基本就是父母转过去的生活费。而这些钱会花得那么快,其实和手机支付的弊端以及学生们自己的消费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手机支付没实感

在线上支付的时代里,金钱从手中的重量变成了一串数字,这种虚拟化的效果减少了现实感,导致大家在花钱时的“犹豫”更少,会比较容易冲动消费。一来二去,本就有上限的生活费就会提早被花光。

消费习惯有问题

在日常情况下,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普通的就是1500—2000元,贵一点的可以到3000块基本也就够了。

很多的学生,其实平时就是吃饭、买卖零食和小物件衣物之类的大件也只是偶尔一买。

但是由于消费习惯有问题,花钱是不做计划又大手大脚的,在身边朋友或者各类购物直播的影响下,会导致自己钱坚持不到下次打生活费。

所以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们就只能够扣扣搜搜的花现金,紧巴巴的生活,直到下一次打生活费。但是多数情况下,这种事情会周而复始地不断发生。

大学生要想钱包鼓鼓,得从自己做起

做好金钱规划:生活费如果是一次性打给学生的话,学生们自己心里要有数,可以按照天数和周来划分额度,要是有什么突然支出的话,在之后的计划里就要省着点花,月末要是有剩下的,最好也存起来不要乱花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但是能做到才是真的有意义,不然就算有了记账本,最后也是没有发展的。

参与勤工俭学:觉得生活费不够花的话,自己打工也是好方式,只要不影响学习,是没啥问题的。

如今线上网络的发展,大家完全可以接单一些写文的活。或者是参加线下的学校食堂等校园兼职,或者也可以给小朋友的托管和家教做看管,都是可行的选择。

不过关于生活费,也不是只是孩子们的事情,当爹妈的也要负起相应的责任,让孩子知道钱财的来之不易。

孩子生活费怎么给,父母也要细琢磨

分批次给钱

不少家长为了省事,经常一次性就会给整个月甚至是整个学期的生活费,但是这样容易导致孩子们超额花费,最终只能靠一点现金紧巴巴的度日。

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周一给或者一月三次,这样学生们会计划着来,极大地减少了因为不会规划钱财而发生的问题。

不要在意平均值

一家人有一家人的活法,要是一直和其他人做比较,生活是不会幸福的。像是一些同事或者亲戚,会给孩子比较多的生活费,大家不要有攀比的心,能给就给,超过承受程度的就算了吧。

如果家里有困难,要结合实际,和孩子公开的坦白家里的生活情况,不要觉得孩子不知道才好,上大学了也不是小孩子了,孩子是可以和家长一起分担压力的。

笔者寄语:学会理性消费,现金也是好帮手

如果说想要控制自己的花销程度,其实多使用现金是好方式。可以避开很多网络直播的诱惑,也可以让自己感受到金钱流失的“真实感”

而且常备现金其实也很有用,毕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线上支付,带点现金可以解决很多难题。

【今日话题】:你平时还用现金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