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评论]“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只是个例,但复读内卷不可忽视

文|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

2

近日,一篇《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的报道引发关注。主人公唐尚珺是一位出生于广西农村的80后,2009年开始踏上高考之路。此后十二年间一直在为清华梦而努力。第一次高考372分,只能上一所三本学校,在同龄人陆续步入大学,毕业求职、结婚生子时,他的人生还在高考“打转”。

高考复读本身无可厚非。上一次高考发挥不理想、被录取的学校专业不满意,都可以选择复读。允许复读甚至可以说是“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扩大学生选择权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是,由于“名校情结”、“清北崇拜”及“复读经济”,复读正成为加剧高考内卷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有的公办高中重招复读生,还有的机构花重金奖励高分复读,都是值得关注的复读走向。在尊重学生复读选择的基础上,必须采取措施遏制“复读内卷”。

“复读十二年”这一案例比较极端,但背后的因素却不复杂,就是“只想上清华”。这暗合了当前的教育评价导向——我国社会评价一所重点高中的办学质量,不看重本科率,而是清北率。在这种导向下,为了增加学生考进北大清华的概率,有的公办高中会做高考高分生的工作,劝他们在本校继续复读,他们招复读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打造升学政绩。

复读机构的算盘也很精。对于考分已能上“双一流”学校的复读生,不但免学费,还给高额奖学金;对于已达一本线的复读生,则免学费;其他的复读生,则按高考分数高低“议价”,分数越低,复读费越贵。简单来说,以高分复读获得来年高分,打造复读机构形象;再向中低分收费,赚取复读费用。

“高考政绩+复读经济”制造的高分复读,正在加剧当前的教育内卷。

一方面,这增加了应届生高考的难度,为和高分往届生群体比拼,普通高中的三年学习,都高度应试化;另一方面,给学生灌输“清北崇拜”,强化考进名校对人生发展的意义,营造为争夺清北名额的疯狂竞争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就会有一心考进名校,“不成功则成仁”的执念,复读三四年的比比皆是。

对于高分复读所制造的复读内卷,除了明确公办高中招复读生违规之外,当前其他的治理方法不多。

我国从本世纪初起,就明确禁止公办高中招复读生,认为这是用国家教育资源培养复读生,有违教育公平。从2008年起,各地都严禁公办高中招复读生。但是,还是有部分公办高中违规招复读生,一是通过招复读生获得办学收益,二是提高高考升学率。

近年来,为提高名校升学率,而暗中招复读生的公办高中有增多趋势。针对公办高中招复读生,必须严格依法治教,叫停此类违规招生。

而对于高分生自己选择复读,与复读机构招复读生,则比较难约束、限制。

有人提议,应该提高复读生参加高考的录取分数,以此减少复读需求。但这存在争议,被质疑限制学生的选择权。高考复读中,存在为了提高分数进名校者,但也有确实因一次考试发挥不理想,以及录取学校不理想而复读者。这其中既有个体的原因,也有制度性原因,如高考填报志愿带有一定的博弈色彩,不是学校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我国社会用人还存在学历歧视,甚至“第一学历”歧视,这促使部分学生宁愿选择复读,以获得更好看的“第一学历”。

为此,要治理反复复读现象,关键在于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对于学校的办学评价,不能再用升学率指标,尤其是清北率指标,而要关注学校给学生的教育过程,是否给学生这一阶段高质量的教育。今年高考中,我国教育部门严格要求各地不得宣传、炒作升学率、高分生。但是,各地评价学校办学,还存在看升学率、清北率的实际问题。不宣传、不炒作,不等于不看重。对于用人单位的招聘用人标准,必须扭转唯名校论,破除“第一学历”歧视,教育部也已明确,不存在“第一学历”的提法,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或明或暗将之作为筛选人才的标准,这需要花力气治理、扭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