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多少中国学院,凭着改名成了钮钴禄·大学?

网易上流

(ID:heyupflow)

距离考研最终报考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礼拜了,上流君不禁感慨:无论是考研择校还是高考填报院校,报志愿还真是一门玄学,填得好等同光荣再造,填不好就只能遗憾翻车。

从某个角度来说,填志愿、选学校比考试还难。此外,学校的名字也不能轻视,学院还是大学,可不只是简单的一字之差。

傻傻分不清楚

“小伙子哪里读?”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专科也挺好的其实。”

“......”

一提起学院,大部分人会首先想到三本或专科院校,总之就是比不上“大学”更有含金量。但大学一定要比所谓的“学院”好吗?那还真不一定。

就比如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这个组合听起来确实有点野鸡学校的感觉,但人家可是正正经经的大学,民航局直属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微博

作为独立学校的学院实力可能并不逊色于大学,甚至一些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可能还高于某些大学的同一专业。只不过它们都被名字耽误了。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名字这么长,还是XX学院,肯定不正规!

但实际上,这所高校可是被业界誉为“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和“未来金融家摇篮”,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由“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于1928年创办的立信教育事业。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微博

那么为什么有些院校以“学院”命名,而有些则是“大学”呢?

公办的学院与大学的差距更多体现在办学规模上,比如大学要有100名以上正教授和8000名以上的本科在校生,且还要有三大学科门类,每门有三个以上专业。

像北京电影学院这样在业界声誉很高的院校,由于开设学课门类较少,所以也只能叫“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微博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公办性质的学院,学院确实也有不少是民办性质或是独立学院。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和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设置的独立学院,它们也被叫做“独立二级学院”,一般命名方式为“XX大学XX学院”。

也正因为独立学院在命名上与母校命运相连,其借由母体高校的品牌效应,使自身在招揽生源上具备一定竞争力。当然,这也造成了不少误解。

比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就很容易让人认为它是南京大学本部的一个二级教学单位。

还有一些被名字“坑入”独立学院的学生更是叫苦不迭:2017年某位浙江考生以总分646分误报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本以为进了同济这所985名校,结果去了用“同济”冠名的独立学院——二本院校。

同样是“xx大学+xx学院”的形式,但性质可能天差地别。知乎上有个问题,“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新华学院、岭南学院哪一个更好?”,这让无数中大岭南学院学子流下了泪水。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商学院,专业平均录取分数名列省内前十,隶属中山大学,其实是普通高等学校的二级教学单位,和正常的电气学院、材料学院一样。

但中大南方学院、新华学院(现已改名)都是民办的本科院校。报考的时候要是一不小心用岭南学院的分数报了南方学院就很伤感了。

简单来说,辨别独立学院和公办院校,最关键就是看办学主体。独立学院一般是“大学+企业+政府”“大学+企业”的模式,也有少部分“大学+大学”的模式。而公办院校是以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资助创立维持的高等院校。

说到这儿,有些小机灵鬼可能会说:“叫学院的有可能是专科,那我就选叫‘大学’的报,一定妥妥是本科了!”

——tooyoung,toosimple.

开封大学以城市命名,按照这个命名逻辑,即使它比不上211郑州大学,那怎么也得是个本科吧?然而,开封大学确确实实是个专科院校。

再来看河南的焦作大学,简称“焦大”。一说在哪上学,在焦大,接下来很有可能会被问“你是上海交大还是西安交大的?”。同“jiao”大不同,焦作大学是专科。

2021-2022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国科教排行榜

并不是说这些高校不好,现如今无论是独立学院还是民办院校都具备一定特点和优势,只是填报志愿时请务必擦亮眼睛,如果光看“学院”或是“大学”来进行选择,就很有可能出现惨兮兮的情况。

高校花式优雅改名

因着长期的偏见,不少学院为了提升认知度,纷纷走上了改名之路,更名的套路也无外乎以下几样:

改名第一式

职业学院更名为学院,学院更名为大学。

改名第二式

把“煤炭”、“铁路”、“水产”等又专又冷且还有那么一点点土气的字眼去掉,替换为“科技”、“理工”、“工业”、“工程”等更热门、更宽泛的关键词,或者其他听起来更专业的,如:“海洋”、“交通”、“医科”等。

改名第三式

将校名前面的“某某市”换成“某某省”或“某某区域”(华北、西南等)。

改名改得好,对高校来说犹如重生。

泸州医学院,多次更名,先是改成了“四川医科大学”,后来又从“四川医科大学”改成了“西南医科大学”。从学院到大学,从市级到大区,堪称玩转改名套路的集大成者……在改名的过程中这所高校的分数线也随之不断上涨。

坐标首都的中国传媒大学,算是改名比较成功的一所高校。由“北京广播学院”变为“中国传媒大学”,不仅地域、后缀极速升级,校名也变高大上了,不再给人一种“这所学校的学科只和广播电视相关”的错觉,如此一来社会影响力也增加不少。

不过,中传成功改名也没那么容易,其先后起了好几个名字,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北广大学都在其列。据说,当年由于不满意“北广大学”这个预订名,学生曾广泛建议改名为“定福庄大学”,但是吧,定福庄是地名的同时也是坟名,给自己学校起这个名总是感觉怪怪的,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中意的校名。

当然,改名不是你想改就能改,必须要根据教育部《实施本科及以上教育的高等学校的设立、分立、合并、变更和终止审批服务指南》,使用名实相符的学校名称,而且要改名还得掐好时间点,须在每年第三季度向教育部提出申请,错过了明年再来吧您嘞。

改名=改命?

截至2017年5月,中国共有1243所本科院校(不含港澳台)改过校名,仅有125所大学没改过。那么,中国大学究竟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改校名?

大学改名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正值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启动,而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共建、调整、合作、合并”。

那时候改名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把“某某学院”更名成“某某大学”,比如“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在这之后,各大高校看到一些学校在改名后尝到了“甜头”,便也跃跃欲试。这背后原因主要在于:在教育资源投放、科研经费发放等资源上,“学院”能得到的远不如“大学”。

除此之外,高校改名还有其他一些好处。

首先是可以提升名气。专科学校——学院——大学,市级——省级——区域级,要是能改国字号就更好了,光是听起来,都会感受到“层次”的不一样,改了名,好像学校规模也大了,影响范围也广了,连社会认可度都提高了。

此外,改名还可以获得更多生源。起码招生的时候,一个敞亮的名字还是比较沾光的,北京钢铁学院,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可能会认为那就是个炼钢打铁的学校,但它改名成“北京科技大学”以后,一下子业务范围就拓宽了,格局也上去了,再也不愁生源了。

北京科技大学。/微博

当然改名的高校中也不乏浑水摸鱼的,起个好听的名忽悠不懂的学生填报,学生一失足成千古恨,忍着上了不值得,回去复读又多受一年折磨。

不过改名不是改命,不是所有的改名都能搏得一个美好的前景。有的学校改了名反而改丢了自己的特色。

长安大学经常被认为是哪个犄角旮旯的独立学院,但其实它是211还是双一流。改名之前叫“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是亚洲唯一的公路大学,社会认可度很高,录取分数线都在重点线上70分左右。

可是,它在合并了西安公路交通学院、西安地院、西安建筑学院等三所原国家部属学院的情况下改名之后,很多年的录取分数都达不到改名前的水准了。

原来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的学子也并不是很能接受这次改名。

改革开放之后,地质专业走低,经济十分热门,所以河北地质学院甚至不惜反套路把省名降级为市名,也要从“地质”跨界到“经济”,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

虽然蹭了“经济”的热度,但因为自身特色反而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再之后不幸碰上经济热减退,加之其自身又想升格为大学,所以最终只好又戴回“地质”的帽子,变身为“河北地质大学”。

河北地质大学。/微博

其实站在学校领导角度上也不难想通,提升综合实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要快速出效果,还是得改名。

但学院改名的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倒也不是,毕竟改名不是改命,学校名称只是对外的一个窗口以及广大学子们唠嗑时的谈资。

最后,要是学校通过不懈努力,让学生入学普通双非院校,毕业于双一流院校,那咱可就偷着乐吧。

作者|王文博

|阿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