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33位顶尖学者共话中国碳中和

“中国能够意识到使用煤炭带来的空气问题等高成本。中国民众对领导层比较信任,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问题。中国在减碳领域将会有非常快速的发展,而在欧洲碳调节机制的整个发展速度还比较慢。”11月6日至7日举行的2021北京能源国际会议上,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约翰·哈斯勒说。

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约翰·哈斯勒

本次会议以“碳中和目标下的二氧化碳分配和公平问题”为主题,来自中国、美国、瑞典、德国、英国等国的33位顶尖学者围绕中国碳中和转型、中国能源目标的制定、碳配额分配的公平影响等话题进行了主题演讲、圆桌对话、成果汇报。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非常欢迎减碳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专业的学术探讨可以帮助政府改进政策制定。在减碳成为全球趋势的大背景下,这个议题对世界的减碳进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

美国华盛顿大学商学院院长阿尔塔夫·莫昌特说,现在环境治理和环境政策是国际重要议题,中国的双碳政策与行动会对全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一话题下,高等学府有自己的社会责任,需要完成教育、科研等任务。

厦门大学教授林伯强表示,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庞大也可能是最有效的能源系统,其中80%是化石能源。要按照政府目前的规划在2060年达到80%以上是非化石能源,意味着整个能源系统都倒过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也是非常大的挑战。风电和光伏应该是主要的增长力量。

“中国高质量经济增长需要两个‘脱钩’,第一是跟化石能源脱钩,目前所有政策着力点,都是在使能源电力结构当中化石能源越来越少。第二是GDP必须跟能源与电力需求脱钩,必须有一个朝下走的明显趋势,这一点比较难,需要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增速。”林伯强说。

厦门大学教授林伯强

约翰·哈斯勒说,他对中国减碳的前景比较乐观,当然减碳的成效并不是立刻就能实现,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这是中国在发展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机会。”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China Economic Review》期刊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双碳研究院共同承办。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白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