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学校是我们县公认的优质中学,我教的班也是全年级公认的优秀重点班。可是,学生一连串的表现让我大跌眼镜,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
“孔夫子曾说过:听其言,观其行……”我把“听其言,观其行”写在黑板上。我想知道班上有多少人知道这句名言。
“知道这句名言的请举手!”
没有一个人举手,班上静悄悄的。我稍稍停顿了一下,又问了一遍。还是没人举手。
离下课还有15分钟,我已经没有心情再上课。这个班是初二最优秀的重点班之一,我刚刚接手,已经教了两个月了。我女儿读小学五年级,她语文书的“积累运用”上就有这句名言。也许有人会说,教材在不停地变,或许这届学生用的小学教材没有这句名言。但是,初二的学生,只要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一般情况下,大概率是可以读到这句常识般的名言的。况且,这些学生来自的几所小学都有经典诵读之类的课题或活动。有些学校小学6年就背完了《论语》。可是,初二了,从初一到现在的每次大考,他们语文平均分都在年级名列前茅,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听其言,观其行”这样常见的名言。
这是为什么?个人以为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1.小学语文老师在教“积累运用”时,没有对名言、诗句等的基本内涵作讲解,只是让学生一背了之。某些学校让学生背诵《论语》同样如此。我是很反对让小学生背诵整部《论语》的,但是,若将《论语》中较为浅显的内容,讲解给孩子听,让他们背下来,我是非常赞同的。另外,“积累”之后是“运用”,倘若教师能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引用、化用这些背诵过的名言、诗句,那么学生才会在“运用”中,真正积累下这些名言、诗句。
2.这些所谓重点班的孩子已经早早进入刷题模式。正因为海量的刷题让他们考进了重点班,然而,在题海里遇见“听其言,观其行”的概率不高,即使遇见,是题海里的浪花一朵,很快就消失了。
基于以上原因,这些孩子语文只是考得好,而不是语文素养真的好。这是语文学习的悲哀,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更是孩子们的悲哀。我想起好几位大学同学高考语文考了120分以上(满分150),可是,他们不仅毕业论文逻辑混乱、语病多多,甚至连一封几百字的求职简历到处都是语言问题:啰嗦、重复、不连贯、口语化。
“老兄,你高考语文是怎么考到120分的?”我纳闷地问道。
“天天做题呗!我们是考得好,并不是语文真的好!”同学带着自嘲的反省一针见血。
多年前,语文教学专家就声称,未来的语文中高考要让刷题教育、题海战术完全失效,只有老老实实读书才能在中高考中考取好成绩。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依然是描述理想的豪言壮语。
同事说:“必须刷题,不然不会有好成绩的!”
又一个同事说:“刷题,早刷早开心!”
又一个同事说:“有本事,你别让你学生,别让你女儿刷题啊?”
刷题,题海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远离语文,于是“听其言,观其行”这样常见的名言,初二重点班的孩子都未能“积累”和“运用”。
为了给课堂带来一些欢快,为了让学生感受腹有诗书的者的骂人艺术,我给学生播放了一个26秒的短视频。内容大体如下:
中年男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嘿!还真有人相信。张市长,我现在就把这套龙袍送给自称真命天子的你。还有龙帽,还有龙帽哟,连辫子都绑好了。”中年男子拿着龙袍和龙帽走向张市长。
这个视频,五年级的女儿看过10遍以上了,每看一遍都会大笑。中年男子的言行不到30秒,但幽默、想象力、行为艺术、语文味尽在其中,这是一个腹有诗书的人才会有的言行。让我大跌眼镜的是,我播放了两遍,除了几个学生脸上略带微笑外,其余多数学生竟毫无反应。
我知道,他们既没有看懂中年男子言行的整体含义,也不明白何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当然,他们也没有感受到其中的幽默和语文味。五年级的女儿当然也不懂何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但是她分明感受到了幽默。我想如果时光倒流,眼前的学生回到小学五年级,他们大概率也会像我女儿那样,看到这则短视频会哈哈大笑的。
是什么让他们和幽默隔阂了?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审美感?是什么让他们不解语文的风情?答案无外乎是题海和不读书。在题海中挣扎的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审美,去幽默,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风情。渐渐的,基本的审美能力也就丧失了,也就不懂稍稍有点内涵的幽默了,也就不解语文真正的风情了。
我读书的时代,社会就呼吁,学校不能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看来,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呼吁还没有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