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又一学者回国,成西湖大学最年轻正教授!

云谷校区启用前夕,西湖大学又迎来一位实力加盟者——原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张鑫教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受聘为化学教授、细胞生物学教授。

张鑫教授简介

张鑫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年仅43岁的张鑫,是迄今为止西湖大学聘任的最年轻的终身正教授之一(另一位是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剑教授)。

科学家张鑫,与蛋白质不得不说的故事

据了解,过去十年,张鑫都在与“聚在一起的蛋白质”打交道——蛋白质聚集和凝聚。

2010年,张鑫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进入位于加州圣地亚哥的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他的导师JefferyW.Kelly教授,在蛋白质聚集领域埋首25年,最终做出该领域的首款全球上市药物Vyndaqel。该药针对一种由转甲状腺素蛋白(TTR)聚集所导致的一种神经衰退性疾病,能有效阻止TTR由于聚集生成淀粉样蛋白。虽然TTR的聚集和药物研发让生物医学界激动,更多蛋白质聚集导致的疾病仍然无药可用,因为细胞中的蛋白质聚集是一个难以观测的过程。张鑫产生了比导师更大胆的想法:“我们能否找到普适性的方法,揭开所有蛋白质聚集的面纱?”

2015年,张鑫进入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从事独立研究,集中精力在这个领域开始探索。蛋白质聚集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其中错误折叠的变性蛋白会首先形成液态多聚体,随后进一步发展成为固态聚集体。不同蛋白质聚集状态的致病机理以及代谢途径不尽相同,而当时学术界针对蛋白质聚集的致病原理有两种猜测:聚集的中间产物有毒,或者最终产物有毒。张鑫和课题组的成员齐心协力,将合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多种手段结合起来,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开发一系列面向活细胞内蛋白质聚集的定量成像新技术。这些工作开始揭开蛋白质聚集导致疾病的谜底:两种猜测都成立,对不同的蛋白来说,有的是中间产物致病,有的是最终产物致病。

因为这些独创的工作成就,张鑫先后斩获多个重要分量的科学奖项。包括2018年获得美国斯隆研究奖(AlfredP.SloanResearchFellowship)。这是1955年设立的、颁发给物理学、化学和数学领域的杰出青年的奖项,以向这些“早期职业科学家和学者提供支持和认可”。这些荣誉或许就是同行们对他最大的褒奖和认可。

实力派少年,屡次切换赛道挑战“极限”

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读博期间,张鑫也一度让他的第一位博导WilliamGoddardIII十分费解。Goddard教授是著名理论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的课题组开发了多种计算化学方法,是张鑫最“手到擒来”的研究方向。张鑫进入加州理工攻读一年后就发现,自己特别熟悉课题组的研究手段,博士课题进展非常顺利,导师告诉他说很快就能毕业了;要知道,在这所全球顶尖的研究型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不容易,平均耗时六年。

这件事,在导师看来是值得庆贺的大事,张鑫却陷入了焦虑。他找到导师说要转组、换一个方向。对方吃惊的反应张鑫至今记忆犹新:“导师表示很不理解。他觉得加州理工博士毕业的难度不小,而我很快就可以顺利毕业,而这个学校的博士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为什么要换呢?”

但张鑫的思维却完全在另一个赛道上:“我跑了那么远,背井离乡地来这里,只是为了要顺利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学位在他眼里意义不大,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到底学到了多少新东西,他更想做的事情是突破自己的极限。

在和导师交流之后,Goddard教授非常理解和支持张鑫的决定。他推荐张鑫去找刚刚加入加州理工不久的年轻博导单舒瓯,这是一位实验生物化学家。张鑫没有生命科学的背景,当单舒瓯第一次向他解释什么是“细胞生物学”的时候,他坦诚地回答:没有听懂。

“但是,他们实验室在用物理化学方法解答细胞生物学的机理问题,而我很喜欢研究机理问题,并且我对物理化学很在行,所以我想转入他们实验室。”张鑫有着自己的执着。

看中了他扎实的基础,也被他的这股热情和坚持所感,年轻的博导和一股子猛劲的学生,就这样组成了一对新“CP”。在新赛道努力四年半后,2010年,张鑫顺利毕业,并且凭借博士期间的工作,即蛋白质定位过程的分子机理,在2012年获得了美国化学会诺贝尔签名奖(ACSNobelLaureateSignatureAwardforGraduateEducationinChemistry),该奖项每年仅颁给一名学生及其导师,以表彰其对于化学科学的贡献。

西湖新PI,选择一所没有“门槛”的大学

作为河南开封人,张鑫很喜欢杭州这座城市,或许是因为北宋开封与南宋杭州的渊源,他觉得哪儿都好,回国一个月来,“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天三顿吃食堂也不嫌腻。

当然,选择西湖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美景,而是他想找一所没有“门槛”的大学。

从读本科的第一天起,张鑫就注定走上了“学科交叉”之路。而对于现在他想做的事情来说,一个理学院还不够他“折腾”。

“在西湖大学,我想把生物大分子的凝聚和聚集的化学、动力学、生物学做出来,详细看清和了解这两个过程是怎么回事。”

在张鑫眼里,崇尚小而精和学科交叉的西湖大学,完美契合了他的想象。进校仅仅月余,他已与生命科学学院PI邹贻龙和工学院PI李文彬都有了实质性的研究合作。“在这里,学科交叉没有‘门槛’,学院不同、实验室不同,都不会成为合作的障碍,跨界合作,有时候就是串个门那么简单。”他笑着说。

而对于关注他回国处境的美国同事们的关心,张鑫的回复只有五个字:忙并快乐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