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最好3天复习时间,超过210万国考考生将开展笔试环节的角逐,只有不到5%的考生能顺利进入面试。
大部分国考岗位笔试只考察行测和申论两门科目,而申论是拉分的关键。
申论主要考察归纳概括、综合分析、提出对策、贯彻执行和申发论述5类题目,其中综合分析和申发论述难度较高,不论是“通过水的意象来最真切的体会儒之柔”还是“谈谈对于遮蔽的理解”都会让做题的同学们难以下手。
综合分析题目总会有独特的思路和新颖的命题,但其实本质不复杂,专注本质就能更好地看透题目。接下来小编为综合分析题型做一个答题技巧汇总,帮助大家在综合分析题型上拿到更高的分数。
一、做好解释分析,要抓住出题人的“心”
常见问题就是不明白出题人对于题干关键词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解释型分析含义书写不明确。
[案例]题干中出现对某个词语谈理解,比如谈谈“种戏”的理解。
[分析]一部分同学之前了解过”种戏”,打算自行概括其含义,但实则与材料关键词不符,概括不准确,进而丢失分数,需要结合材料中心去解读,结合材料种戏的含义“种戏就是要尊重戏曲发展规律,让戏曲生长、活跃、变革在民间,真正留在民间。”
二、做好评论分析,要模仿出题人的“眼”
评论性分析表明态度不客观,总是自己想要谈谈自己的观点,这就不符合材料导向。
[题干]“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当程度上填平了——比如普通人和彻底掌控信息的垄断者之间的某种鸿沟。但从现在看来,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
[分析]多数同学则会依自身经验和想法去获取观点,比如A同学一直受益于新技术,所以主观倾向认为新技术一定能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如此表达,实则并未遵循材料为王的原则,而是将材料客观分析进而得出观点。通过材料中表述“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由此表明,新技术目前是无法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因此,如果常以主观倾向去进行评价、表态,往往会产生偏差,进而丢失分数。
三、做好启示分析,要抱住出题人的“腿”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启示的来源是有很多的,只要是能带给目标对象启示的一切要素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启示的来源,不要局限的认为启示就是问题或经验。它也可能是某人说的一句话(观点),也可能是一个背景材料中的过渡句。只要我们能从它的表述中,直接捕获到或间接推导出来的,都可以成为来源。不过从现有的考情来看,最常出现的对策来源为:经验-教训;问题-对策;观点等。
[案例]说到脐橙的滞销,种植大户老杨也是一筹莫展:“几年前,看着脐橙卖得起价钱,大家一窝蜂地都把土地让出来,全部种脐橙。村里、镇上,也没人来劝劝我们,而邻近的几个县都是产橙大户,我们的橙子好,但别人的也不次啊,而且人家种橙卖橙比我们早多啦,名气更响。”
[分析]通过上述材料得出教训:村民盲目跟风种植;当地政府缺乏必要的指导引导;没有合理规划,对市场分析不够透彻,因此可以得出启示:政府引导合理种植。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计划,科学规划,对市场进行前瞻性分析,避免盲目跟风。
通过上面的内容,大家应该对国考申论综合分析题型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在掌握答题思路和逻辑后,还需要不断练习,灵活运用各项技巧。最后3天提高复习效率,大家的笔试分数还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