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小学初中生的减负之年,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对外严格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和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对内要求学校减少作业和考试,好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有足够的时间休息锻炼、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一个快乐的年少时期。
按照教育部的“双减”要求,今年秋季入学后,小学初中生的考试负担将大大减轻。小学一二年级不得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也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各地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
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但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这项措施出台后,很多家长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考试都没有了,怎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做家长的怎么知道孩子在学校里学得怎样?认为必要的考试还是需要保留的。很多老师也质疑,考试是老师检测学生前段时间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并以此为依据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提升学习水平,减负的必要性可以理解,但“减”去考试似乎不妥。
总之,对于教育部大比例减少考试、降低考试题目难度的要求,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有相当多的人表示不支持。
考试“变异”成“评估”,形式和内容都没变
学生的成绩就是学校和老师的生命线。虽然教育部门明确要求考试“减负”,但几乎没有谁真的敢放手“减”。实际上,很多学校的各种考试从来没少过,只是换了一个名目来规避主管部门的监管。如:期中考试叫“阶段测性评价”,期末考试叫“终结性评价试卷”,单元测试叫“阶段性评估”,月考叫口算能力测试、计算能力测试、英语单词百次测、阅读能力检测等等,名目五花八门。不仅继续考试,还把成绩算出来、名次排出来,并且会在校会、家长会上公开表扬优秀学生。
对于学校和老师的各种“变异”考试,绝大多数家长也表示默许,并认为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为什么所有人对考试都那么“执着”?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前段时间所学知识有没有掌握好、能不能灵活运用,都需要通过考试来检验。通过考试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学习水平越来越好。
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让学生尽可能取得好成绩是他们之所以存在的最大价值,学生的成绩也会落实到学校排名、经费以及老师个人的职称、工资收入等方面。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改进教学方案依据的考试,自然不能有丝毫放松。
对于家长来说,如今社会竞争残酷,孩子的考试分数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代表着孩子能不能考上好学校、将来能否有一个好前程。深知一分之差带来的机会和机遇的差距很可能云泥之别,所以也不得不重视孩子的考试。
所以,在现行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用人机制下,让大家都不想也不敢真的就“减掉”考试了,因为你不考试人家考试,这样带来的损失往往是不可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