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成尚荣先生写在书前的《种子的理想与现实主义》,《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就是一本“种子之书”,给每一位读者播下种子,给每一位教师需要的种子,同时自身也成了一颗种子,提供了更多的养分与能量。这本书浸透着成先生对“立德树人”这一命题自传统至现代的全面思考,也携带着未来教育进步、教师发展的诸多基因。
种子,最宝贵的是它具有生命,具有可能性,具有生长的力量。为什么一开头成先生要讲那个种子的故事,我觉得,固然是与这篇文章的主题相关,更有可能这就是一个绝妙的隐喻,那个孩子每天收集一颗种子,而成先生这本书从一篇、一篇,又一篇,直到又补写一部分,最终汇集而成就是一颗种子的成长,落地的种子生长出一个繁盛的未来。
全书六篇寄托了成先生对“种子”的无限期待,其中一些是种子的起源,比如《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教育家的“青春性”》;有一些是种子的模样和质态,比如,《好教师的精神标识与标杆》;另一些是种子的基因,比如《儿童:伟大史诗的草稿》《教师发展新论域》,还有就是种子的未来,比如《做好教师:永远激荡的心愿》,这些篇章里,种子在哪里呢?对此,我有一个不见得完全的归纳,那就是:内心、道德与专业。
说起来,这三点似乎极为寻常,但是,成先生敏锐地捕捉到“立德树人”的根本,再次赋予这三点以新的不同寻常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力量。成先生好几次提到于漪老师的那句话,“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多么普通,但是成先生分析得极其庄重,“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每一句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语重心长,走进你的心里,极有分量”,这是发自内心的言语,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最本真、最自然的领悟。
再说“道德”,成先生开宗明义提出,做“道德教师”,这是与立德树人紧密相连的,立德是要让学生有德行,而这一前提,在教师本身的德行,同时,德行本身,又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成先生说,教育首先是道德事业,是道德之光照亮了科学与艺术,于是,教师,首先就是道德教师,只有树立起道德教师的概念并成为教师的“第一身份”,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题时,才能对立德树人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更自觉的行动。
第三个词是“专业”。成先生这本书不是专门谈教学的,但是如果将他提到的诸位先生课堂小片段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立德树人意义上的课程教学论,或许,这就是成先生所在乎的“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中的一部分。斯霞老师的“好不”,于永正老师的“谁也说不准天上哪块云彩会下雨”,都是对儿童的爱护、对语言的敏感、对教育的热爱,都是无须多言的“专业”素养,尤令人感慨的是,这些专业在他们那里是何其自然,何其本色。
遇到这本书是幸运的,《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与其说是成先生用激情澎湃、理论高瞻的文字写成的一本书,不如说是成先生从教以来真实的人生写照,他观看、他研究、他实践、他号召、他培养。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培养学生,培养自己,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新的希望之歌,相信这歌声会落在孩子们的心田,更有可能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就像成先生的文字这样——但是,退一万步,就算这歌声只有自己一个人、一个班听到,也没有关系:谁知我们如何攀至山顶,但只要我们攀登,便能享受旅途的迢遥(詹姆斯·泰勒)。
(作者系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29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