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北大韦东奕: 我课讲得不好, 选课的人数少, 剩下五六个学生

12月30日,北京大学“数学帝”韦东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的课讲得不好,选课人数和听课人数比较少,开始有十几个学生,后来有人退课,剩下五六个学生。对此,韦东奕反思是自身原因,可能是课讲得不好,缺少互动。他表示,自己都是按照课本讲的,有时候可能有别的方法也能讲一讲。

这种结果,可能很多人没有想到, 因为自从韦东奕“走红”之后,大家对于韦东奕都非常关心, 也预想他的课堂会出现“爆满”的情况,尤其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顶级学府,学生的基础没有问题,天才、怪才都不少,而数学系又被称为“四大疯人院”之首,和韦东奕的差距,比一般学生要小很多,那么,为什么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数学家陈景润的经历。

陈景润是厦门大学的数学高材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这对于他自己还有他的学生而言,都是一件幸事。谁知,这位数学高材生,到了高中却出现“水土不服”,不久,学校领导就收到了很多家长的投诉,而投诉的原因大同小异,那就是:上课说话磕磕巴巴的,根本无法胜任老师的职务。

一个数学天才,难道教不了这些高中生?

这些家长并没有冤枉陈景润,他生性木讷,平时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走上讲台之后因为紧张的缘故,说话更是词不达意,确实没办法给学生授课。

对这些投诉,学校领导左右为难,一方面,陈景润是数学天才,如果走了太可惜,另外一方面,陈景润并不擅长教学, 如果继续在讲台上,对他个人还有学生来说,都是伤害。

几个月后,学校领导再三权衡,终于做出决定:陈景润不适合上课,可以安排给学生批改作业。再后来,干脆“停职回家养病”了。

回到家里,弱不禁风的陈景润,无法从事沉重的体力活,但是又要供弟弟妹妹读书,给自己看病,于是就到大街上,做起了租书先生,勉强维持生计。

此时,他母校,厦门大学的王亚南先生得知自己的高材生只能靠租书生活,非常遗憾,经过学校讨论,决定将陈景润调回厦门大学。

回到大学,王校长问陈景润有什么打算?陈景润说,他最感兴趣的就是数学,只要能够研究数学,他做什么都愿意。王校长给他安排了一份图书馆的工作,这样可以解决他的生计问题,也可以给他提供研究的机会。

而这正符合了陈景润的意愿,在这座宝藏里,陈景润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知识,无法自拔,终于在23岁,他发表了《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成功引起华罗庚先生的注意,被调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实习员,在33岁时,他发表了《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也就是我们熟悉的“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陈景润虽然性格木讷不善言辞,这种性格,恰恰是他做研究的优势,因为他杜绝了社会的浮躁,可以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不断修改结果, 最终他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认可,被称为“陈氏定理”,相继被收入许多国家的数论书籍中。

看看现在的韦东奕,多少和陈景润有些类似!其实,韦东奕不用纠结于这个问题,对于普通知识而言,任何能够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听懂、理解,这是老师的能力。但是,对于顶级尖端的知识,只属于少数高智商的天才,能够站在智商“金字塔”顶端的人,本来就是少数,所以,即使在北大,能够跟上他的思维进度的学生,能有三五个,已经算非常厉害了。

所以,韦东奕属于天赋极高的研究型学者,于其要求他去研究教学教法,不如给他更大的空间让他去专心做研究,他应该是北京大学的“扫地僧”。

天才注定是孤独的,对于韦东奕研究的领域和上课的内容,99%以上的网友都感叹:不是不想学,而是智商真的跟不上,实力不允许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