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小伙坚持考研5年, 成功考上“985”名校, 值得吗?

关于考研,大家对“一战成硕”、考研“二战”、“三战”会比较熟悉,但是,可能很少听过“五战”的。

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考研“五战”成功上岸“985”名校的故事。

考研“五战”,成功上岸“C9”研究生

如果说考研上普通大学的难度系数是5的话,那上“C9”大学的难度系数就是9,这一点也不夸张。

大家可以看看所谓的“九校联盟”高校都有哪些大学就懂了。

“C9”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个个都是名校,特别是在工科领域,更是强校。

所以,每年都吸引了很多考生报考,这些大学由于属于自主划线大学,分数线高,复试又较为严格,上岸难度大。

了解完考研上“C9”名校的难度以后,再来说一下这位同学的基本情况。

本科毕业于“双非”一本。

所学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小伙的考研目标是“C9”计算机专业。

这就是所谓的“跨考”,难度又提升了一个量级。

而一说到计算机专业考研,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408,没错,就是其统考专业课。

计算机考研专业课,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往统考命题408转变。

一是因为这样命题会更加规范;

二是因为报考计算机的考生越来越多。

只要是考过408的考生都会知道,其涉及科目较多(4门专业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难度都不小。

而对一个数学专业“0基础”的考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是,对于认准名校计算机的这位小伙来说,这都不算什么。

选定考研目标以后,他就开始复习。

第一年:刚毕业时考的,专业课分太低,没有过线;

第二年:感冒发烧,影响发挥……;

第三年:英语不过复试线;

第四年:差3分录取,拒绝调剂专硕;

第五年:终于成功上岸。

只是年龄,也从21岁变成了26岁。

小伙,固然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考上了,如果,最后也没有考上,年龄也越来越大,那所有时间都浪费了。

所以说,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敬佩,但是,却不值得提倡。

考研“死磕”名校,不值得提倡

一说到“死磕”名校,这让我又想到了另外一名同学,广西唐尚珺

高考,也存在死磕名校的做法。

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

这位“神人”高中读了16年,连续参加高考14次,复读了13年。

从第一次高考连三本线都不够。

第三次勉强过二本线。

再到第五次过一本线。

再到后来考上某“211”大学。

……。

他依旧选择继续复读,只因为高考成绩距离他的目标(清华大学,后又改为中科大)太遥远。

即使成绩距离目标最近的一次,也相差将近100分。

对比很多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可能考上了二本、三本乃至于专科,也会选择去上,毕业后努力工作,依旧能够成为家里的支柱。

再看看唐尚珺同学,这种所谓的坚持不懈,更像是一种逃避、一种偏执,一种不愿意面对现实,不愿意离开熟悉环境的懦弱。

而不是像《高十》纪录片中将原因归咎于高考制度。

相信,类似的高考、考研死磕名校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有。

这种做法,并不值得提倡。

主要有3个原因。

1、死磕名校,就业会失去年龄优势‍

可能,在学校读书期间,年龄好像没有那么重要。

高考、考研、读研都不再有年龄限制。

但是,等毕业走向社会以后,你就会发现很多就业岗位都在卡年龄。

像考教师编制、考公、选调生,都会明确注明年龄要求的,比如,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0岁,博士研究生不超过35岁,哪怕只是去私企当个“码农”,也会限制年龄。

虽然,人家不明确注明年龄要求,你年龄大,人家就不录用你。

这就是现实,对大龄青年很不友好!

2、死磕名校,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浪费

特别像高考,一年又一年去复读,去参加高考。

考上了又不去,继续复读,意义何在?

不光挤占其他考生的录取名额,而且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3、死磕名校,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考研,第一年与第二年,第二年与第三年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一年,有人可以轻轻松松上考场,只为了见识一下考试题目难度。

但是,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内心就会承受极大的压力。

特别是家庭条件没有那么好的同学,压力会更大。

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种摧残。

所以,“5战”考上名校的同时,你可能失去的也很多,不见得是一件值得的事。

如果,你真的想考名校,给你一条建议,可以先选择就业,然后,一边积累工作经验,一边挣钱养活自己,再备考。

这样,经济压力小,也能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心态也会好好多,还能积累工作经验,考研复试也更有优势。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