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21年12月27日新闻,暨南大学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揭牌,苏炳添担任中心主任。
早在2021年9月份,苏炳添便在全运会赛后新闻发布会上首次透露,将成立暨南大学苏炳添短跑实验室。
对此,网友纷纷表示非常期待。
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今年10月份,苏炳添的职称仍然是暨南大学副教授。不过,最新的新闻稿显示,苏炳添已是暨南大学教授。
也就是说,苏从“副教授”调到“教授”用时不到2个月!
当然,我们并不是针对苏本人,说他没有这个实力评教授。
相反,我们十分尊敬这位运动员,因为他在东京奥运会上的“百米飞人”大战中,取得了9秒83的优异成绩,为全体国人争得了荣誉。
作为一名32岁的老将,他赢了对手,赢了时间,也赢了自己。他是中国人、亚洲人和整个黄种人的骄傲。这背后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克服多少的困难和障碍,我们常人难以去想象。
他作为优异的短跑运动员,成立“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继续延续和发展“广东速度”,努力将训练中心建成亚洲领先、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短跑训练基地,是一件有利于中国短跑项目的事业。
对于苏获得副教授职称,我们也并无疑义。因为教授级别,本身就应该是该领域的专精人才。
苏在短跑方面已经是世界级水平,亚洲第一,就实力而言,毋庸置疑。
并且,短路还涉及训练、饮食、作息等诸多方面,这些都与其他体育竞技类是想通的,而不仅限于短跑。
苏现在使用的还是最新的科学训练方法,配套许多科技设备来进行辅助分析,这些都在引领着传统训练方式的变革。
加之,苏本身还是暨南大学本科生毕业,后期又通过了获取了硕士学位,成为副教授在程序上也没有问题。
但是,需要我们沉思的是:苏由副教授评教授的时间是不是太“短”了点,只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简直就是“飞人”。
我们都知道,由副教授评为教授的标准是相当严格的,给大家列举一下:
一、年限要求
1、副教授任职5年以上;
2、副教授任职期间政治条件审查合格;
4、副教授任职期间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效果好;
5、副教授任职期间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做出科研成果(含奖励);
6、副教授任职期间,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确定其代表作(本人是第一作者),符合论文答辩要求 ;
二、论文、著作要求
(一)年均授课240计划学时以上者,公开发表(出版)本学科领域学术论文、著作:理工类5篇(部),文科类6篇(部)。
(二)年均授课150-239计划学时者,公开发表(出版)本学科领域学术论文、著作:理工类6篇(部),文科类7篇(部)。
(三)年均授课149计划学时以下者,公开发表(出版)本学科领域学术论文、著作:理工类7篇(部),文科类8篇(部)。
(四)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技术人员,公开发表(出版)本学科领域学术论文(著作)5篇(部)。
(五)专职学生辅导员,公开发表(出版)本学科领域学术论文(著作)6篇(部)。
三、在国际权威刊物或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本学科领域论文,达到其中之一:
(一)SCI一区发表论文1篇,或在SCI二区以上发表论文2篇。
(二)在国际权威刊物或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
(三)在国际权威刊物或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公开出版本学科领域专著(独著,15万字以上)1部。
(四)在国际权威刊物或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且作为第一发明人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或农作物新品种授权)。
(五)艺术类专业技术人员在国际权威刊物或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提交个人创作艺术作品5件(公开发表,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专业比赛、展演奖励)。
(六)体育类专业技术人员在国际权威刊物或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且作为教练(排名第一)指导学生获国际级赛事前8名(三等奖以上)或国家级赛事前3名(二等奖以上)。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说评职称必须“唯文章”“唯著作”“唯奖项”,现在也出现老师课程“教得好”“课讲得好”,也能够评教授的情况,真的让人无比欣喜。
但即使你实力再厉害,不过2个月的时间走完人家5年甚至更长的路,是不是有些过激了一点。
既然制定了严格的时间、成果等评选标准和程序,必须严格遵守。
不然的话,仅仅因为是名人,或者是在某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评职称时而视公认的标准于不顾,只能让众多严格遵守标准的普通人而寒心。
当然了,评教授可能并不是苏本人能够左右得了的事情,也许背后是由于学校为了提升知名度而进行的炒作行为。
若真是这种情况,那就会更加让人觉得无法接受,这完全是集体性的作弊行为。
《论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公。”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对于苏不到2个月,从“副教授”评为“教授”的情况,你如何看待?
欢迎与大家一起留言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