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论文工厂”再曝光,学术造假风该停停了

近日,国家卫健委通报了第13批医学科研诚信案件结果,至此,半年来已累计通报案件310个,其中144个涉及论文代写代投、论文及数据买卖,占总数的近一半。随着记者调查深入,“论文工厂”浮出水面,即一种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发全流程服务的灰色地带,形成一条流水线加工式的地下交易链。此次曝光,应当给学界再次敲响了警钟:知识不容亵渎,学术不得造假,科研诚信不可欺诈。

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等级直接与职称及评奖相关,给国内学术乱像埋下隐患。学者往往浪费了大量心思在投稿上,而非投入精力于研究本身,这就给“论文工厂”的诞生提供了温床。申请好的项目需要瞩目的学术背景,而学术成果又以论文水平来评判,导致同领域的科研人员间竞争激烈,不法分子便抓住商机乘虚而入,提供所谓的“捷径”:根据买者需求,雇用相关专业写手,套用学术模板写作,最终发表在不同级别的刊物上,整套“一条龙”服务应运而生。

然而,“论文工厂”的“灌水”,严重威胁到期刊信誉,也玷污了学术的舆论场。曾经衡量学者“肚里墨水”的标尺,如今成了度量买家“腰间钱袋”的秤杆,学术公平与公信何在?顶级的国际期刊SCI论文都被掺假,学术界的权威话语何处树立?原本供学者交流学习的知识圣地,成了中介公司投机逐利的资本场域,给学界蒙上了失信失德的乌烟瘴气。

学术积淀被用来约稿“八股文”,实为教育资源的浪费。生产论文的“写手”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甚至还是专业领域的高材生。但却“大材小用”,将本领不付诸于科研实践,变身“收钱办事”的写稿“工具人”,反映出其背后的现实困境。

科研人才将“代写”视作“养家糊口”的无奈之举,也暴露了目前存在的“唯论文论”的弊端。国内研究者职业晋升的重要渠道是发表论文,但他们往往会面临着阻碍科学求真路的大山——部分已从业者因忙于本职工作或囿于照顾家庭,无法挤出时间潜心研究,但又与评职称加薪的现实需要矛盾。因此,批评“论文工厂”的同时,也需反思学界自身的局限。

学术“捷径”和造假是无底的深渊,我们需抱着零容忍的态度抵制“论文工厂”,这就呼吁多方合力。出版商要加强自律规范,利用技术手段检测论文打假撤稿;学者也应坚守科研诚信底线,不给商家提供可乘之机;最后,望政府接续出台更完善的法规,对“论文工厂”相关产业起到双重警示作用。

总而言之,要一方面加大惩戒力度打击地下交易链和造假人员,另一方面要优化知识产权评估和奖励机制。如此一来,既堵住不法分子黑暗的“财路”,也打开学者光明的“出路”,共同营造纯净圣洁的学术殿堂。

文/邵威仪(西南大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