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计划从早上6点排到凌晨1点、一学期参加3门资格考试、早上6点就要去图书馆占座、大学校园中“最明亮的星”是通宵自习室……
很多人想象不到,刚刚经历严峻高考磨砺后的大一新生,入校后很多人拼劲依旧不输高三,他们没有“松”、更没有“躺”,过着“超努力加强版”的大学生活。
早早树立目标并为之奋斗,能使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但“真诚的拼”和“无效的努力”也需要刚入校门的新生认真鉴别。
大学生活就是
“睡想睡的觉,看想看的书”?
在一些高中生眼中,大学生活就是“睡想睡的觉,看想看的书”,毕竟高中老师总是用“上了大学你们就自由了”来安抚早出晚归、奋战高考的高三学子们。然而步入大学校门后,有些大学新生却把大一当成高三过,每天精准到分钟的日程表上挤满了上课、自习、社团活动。
小樊是内蒙古河套学院的大一新生,早上不到6点,已经背着书包,拎着小板凳向图书馆走去,此时在图书馆门口排队的学生已经站了两列50多米长。“5点多就有同学到图书馆排队,就为了在6点开门的时候抢到宝贵的位置。”小樊说,“有时候去晚了很难占到座位,但为了享受图书馆的学习氛围,也会选择坐在图书馆走廊里学习。”
大二学生伊纳(化名)在一天的课程结束后,通常还要给自己“加加压”,上自习到凌晨1点是常有的事,这是他从大一就养成的习惯。伊纳说,在图书馆学习更能提高学习效率,现在图书馆实行网络预约制度,虽然不用早起占座,但经常“一座难约”,往往要提前一天才能预约到自习位置。
正在读大一的小张,生活除了学习,还有满满当当的社团活动。她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疫情防控、图书馆书籍整理等志愿服务。“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机会去尝试,各类社团活动让我认识了更多的小伙伴,也锻炼了自己沟通、处事的能力。”小张说。
找到新的起跑线开始努力
为什么从大一开始就这么拼?有学生说,大学生活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不挨个儿走进去看看,实在有点浪费。也有学生说,与其4年后步入社会竞争得“头破血流”,不如从大学这个新的起跑线开始未雨绸缪。
大一新生小齐初入大学,就定下目标,在大学第一学期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兼顾3门专业等级考试,她希望利用大学时光多多拓展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对未来学习或工作的适应能力。
小姜是内蒙古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大一新生,她因热爱而选择这个专业,并表示未来想继续读研深造,“从大一开始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将成绩保持在专业前列,争取能够保送研究生”。小樊也说,努力学习是因为身边的同学比自己还努力,要向这些同学看齐,从大一开始就不能掉队。
“躺”和“蹲”已不再是大学生活的常态,许多大学生早早就树立起目标,并开始为之奋斗。现在的大学新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多,对于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更加明确,大多数学生会更加主动学习、拓展技能,朝着个人的目标不断奋斗。
这个现象可以缓解学生毕业时的焦虑和压力。学生在大一期间设立明确的长期目标或短期目标,并且向着目标持续努力,可以很好地缓解大四时的迷茫与慌张。此外,学生较早明确个人目标,从大一开始努力奋斗,也有助于学生大学期间的时间分配,实现全面发展。
要“真诚的拼”
不要“无效的努力”
大学新生目标明确、努力奋斗,拒绝“躺平”成为一种良好的学风,但也要警惕“真奋斗”中混杂的“伪努力”。
有些学生的努力程度源自与周围人的对比,他们时常观望其他同学,形成“伪努力”的不良习惯。每天忙忙碌碌参加社团活动,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从不逃课好像很认真学习,但是一到期末考试还要临时抱佛脚。
这样的现象可能在大学校园里并不罕见:A同学半个小时即可完成实验报告,但是看到其他同学还在写,便无限延长自己的写作时间,认为写作更长时间才算刻苦学习。
老师布置一篇2000字的报告,B同学发现周围同学都写了四五千字,最夸张的同学居然写了7000多字,于是也开始“码字数”,实在无话可写便开始“注水”,只因“报告越长显得越认真”。
为了获得高绩点,C同学选了很多不用花太大精力就能拿高分的“水课”,奔忙于各类课程和作业,逐渐忘了这些课能提升自己的哪些能力,只要得高分就万事大吉……
这种“无效的努力”裹挟着一些大学生,不仅使他们感到焦虑,还影响到学习效率。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总会和他们谈谈心,建议他们在明确目标、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不要将自己身体的“松紧带”绷得过紧。
大学新生在尽快设立目标并不断努力的同时,应更多注重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不应过分看重结果,一旦结果与预期目标产生差距要学会努力接受,适时调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