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鉴赏水平

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顺利地突破这些难点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文言文本身特点上进行探究。大家都知道,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鉴赏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我们是现代人,立足点却在现代,我们的鉴赏思维和方法自然也是现代文鉴赏的思维和方法。所以,对文言文语言的学习应该是我们的教学起点。我们只有引导学生把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文,才能顺利地达到鉴赏文言文的目的。因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这些影响文言文翻译的因素:

一、 字音字形

异读字。语言是发展的,古人的许多读音现在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如:吴广者,阳夏人也。“夏”古人读“jiă”,而普通话读“xià”。异读多出现在人名、地名、器物名等一些专有名词上,所以,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就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语言现象,多查《古汉语词典》。

通假字。通假字是语言发展的产物,它通常有两个来源:一是古人写了错别字,后人长期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约定俗成的通用错别字”现象。二是语言发展滞后,古人为了表达的需要临时借用已有字而形成。我们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知道通假字“借音不借义”的特点。如:手裁举。(〈〈促织〉〉)如果按“裁”意理解,很难说通,因此,我们自然就想到“裁”有可能是就是通假字,再根据读音进行联想,很容易想到“才”,再根据意思验证,符合逻辑,基本就可以判断是通假字了。

多音字。一字多音现象,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如:ⅰ.范增数(shuò)目项王。ⅱ.数(shǔ)吕师孟叔侄为逆。ⅲ.次数(shù)者用兵之患也。三个句子中的“数”,读音都不同。其原因是:在句中的意思不同。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意思是判断读音的重要依据,要多查字词典,认真地解决这些语言现象。

二、实词虚词

(一)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实词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高考实词的考察范围其实就是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所学篇目,大约有120多个。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注释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考察,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的推断,遵循“因文定义”的原则。当然,对文言实词的活用问题,教师应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解。所谓的活用,就是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临时改变词性的语言现象。学生只要学会句子结构分析法,根据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判断临时词性大致可以解决。至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笔者认为可以从定义的本身来理解。

1,使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动作含有逼迫性和客观性。翻译格式:“主语+使+宾语+使用动词”。

如:予我千金,吾生若子。(方苞《狱中杂记》)

根据格式,我们可以翻译为:给我一千两银子,我使你活下去。

2,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动作就是主语的意念的运动。

翻译格式:主语+以+宾语+为+意动词。

如:诚然之。(蒲松龄《促织》)

根据格式,我们可以翻译为:成名认为他的话是正确的 。

3,为动用法:就是“主语为宾语做什么”,主语的动作含有目的性。

翻译格式:主语+为+宾语+为动词

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根据格式,我们可以翻译为:庐陵文天祥亲自为自己的诗作序。

(二)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和代词。文言虚词总共有48个,但在高中阶段,学生掌握18个常见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即可。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重视这些虚词用法的归纳,为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资源库。这方面的归纳在复习资料上很容易找到,在这儿就不多说了。

三、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一)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通常由“者”和“也”引起。翻译中大多要翻译成“是字句”。

例如:梁,吾仇也。

翻译为:梁实是我的仇人。

这里根据译文所用的判断动词“是”可以断定这种句式类型。

(二)被动句:就是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通常由“于”、“见”、“被”等词引起。翻译中大多要翻译成“被字句”。

例如: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翻译为:侯赢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

这里根据译文所用的判断动词“被”可以断定这种句式类型。

(三)疑问句:这是一种借疑问词或否定词发出疑问的句子。通常由疑问代词(谁、孰、何、孰、胡、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与、邪或耶等)引起。

例如: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翻译为:一个人欣赏音乐,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哪一个更快乐?

这里根据“孰”可以断定这种句式类型。

(四)省略句。古人在语言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语言现象。文言文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通常省略。

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与宇下。(《赤壁之战》)

翻译为:孙权起来上厕所,鲁肃追他到宇下。

这里在“追”的后面承前省略了“之”,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通常需要补出省略成分。

(五)倒装句。文言文的倒装句是针对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如果我们在翻译中出现语序的颠倒现象,即可断定该文言句是倒装句,尽管古人不那么想。文言文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语序颠倒之外,还包括一些特殊的倒装现象,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句式。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翻译为: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它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句中的“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就应该翻译成“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利”和“强”分别做了“爪牙”和“筋骨”的定语。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判断文言文到装类型的标准是现代汉语的语序。

四,文化常识

古人的行为行为和现代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要想准确地理解古人的言行,就必须先了解古人的行为行为习惯,包括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因此,在教学当中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和记忆一些文化常识,也是非常必要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而言之,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影响文言翻译的因素,再遵循文言文翻译“信、达、雅”原则,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基本上就可以理解文言文了,然后再运用现代文的鉴赏方法,基本上就可以达到鉴赏文言文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这个思路,并把这些“因素”逐个击破,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鉴赏水平。

对文言学习,您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