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官方首提淡化“双一流”高校身份色彩: 想法很好、做到很难

没等到第二轮“双一流”动态调整的结果,却先等来了淡化“双一流”身份色彩的消息。

2月8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开了2022年工作要点,其中明确提到要“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这是教育部官方首次明确表态要淡化“双一流”高校的身份色彩。

淡化身份色彩,引导高校把精力用于学科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上,这个想法肯定是好的。毕竟,原来的985、211工程也曾遭到“标签化”、“等级化”、“身份化”的诟病,被“双一流”取代也有这方面的因素。但在现实中,“双一流”高校的身份标签,不但难以淡化,反而还会增强。

一是高校自身的需要。能不能评选上“双一流”、能不能保持住“双一流”这个身份,对一所高校来说,意义重大。既影响到资金、资源的分配,还影响到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对招生、人才引进都会有影响。所以,“双一流”高校在宣传推介自己的时候,肯定要突出这个标签。

二是地方建设发展的需要。“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情况,关系到能不能很好满足当地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关系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历史经验来看,拥有优质高等教育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肯定会更好。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吹响“双一流”建设“抢夺战”,比如安徽提出要扩大“双一流”建设高校招生规模,比如河北提出要支持燕山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比如陕西提出要支持西北大学等高校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所左右高校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等等。当各地都把增加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数量列为目标,那淡化身份色彩还可能吗?总不能吭哧吭哧争创了个“双一流”,连个“光宗耀祖”的身份都没有吧?

三是升学就业的需要。无论是考研、保研,还是就业,都绕不过学校层次的这个敏感话题。虽然官方一再强调,要破除“唯校名至上”的做法。但其实另一边,又在带头“唯校名至上”。比如招录选调生,现在不讲究985、211了,而讲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些地方还只要A类。更有些地方,比如上海某区,还指定A类中的部分高校才行。

还有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人才优待政策,哪个不是以是不是“双一流”来做区分的?国家“双一流”比省级“双一流”待遇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比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待遇好。

那既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双一流”高校或“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这个身份标签,那又何必要淡化?又怎么能淡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