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就业

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却担任17年教师? 隐瞒缺陷多年无人看穿

2014年,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了一位“神奇”的教师,他的名字叫做科克伦,本职工作是新墨西哥州石子路中学的一名老师。

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不但要有严格的考核,甚至还要有工会例行每几年一次的资质测试。

基本上可以说能够担任教师这个行业的,不但要拥有极高的觉悟,还要拥有与之匹配的专业技能。

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拥有17年教龄的老师,居然是一位彻彻底底的文盲,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

事件暴露以后,立马引起了整个美国的关注,人们无不好奇,为何科克伦会在这样的状况下当上十七年的老师?

在他的背后,究竟又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

男童先天患有“读写障碍症”,无法读书认字

1938年,约翰·科克伦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科克伦的父母都是当地普通的上班族,对于这个刚刚出生的儿子十分喜爱。

从外表上来看,科克伦活泼可爱,与同龄孩子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可是等到上学以后,科克伦的父母逐渐发现科克伦有一些不对劲,那就是学习能力实在是太差了,几乎等同于零。

别的孩子已经开始认字读书之时,科克伦居然连26个英文字母都拼不出来。

起初科克伦的父母还没有在意,认为科克伦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分神了,但是时间久了,他们也发现了其中的端倪。

科克伦好像对于写在纸上的字母和单词有着先天性的“排斥性”,无论再怎么强调教育,他也无法认识这些字母和单词的排序。

科克伦本人十分听话,对于父母的教授更是专心致志,但是每次教完以后,再当父母想要提问之时,他都已经把之前所教的内容全部忘得一干二净。

对于这个现状,科克伦父母起初认为是儿子精神和记忆出现了问题。

可是当他们带儿子前往医院进行检查之时,却又发现科克伦精神和记忆一切正常,只不过患有一种特殊的疾病,那就是读写障碍症。

对于读写障碍症而已,目前医学研究有两种主流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读写障碍症是一种心理障碍。

第二种研究认为,读写障碍症并非疾病,更不是不治之症,而是对常规教育的读写理解方式不能适应,历史上很多大师和天才都曾经患有这种病,比如爱迪生,爱因斯坦,毕加索等人。

但是不管读写障碍症究竟怎么定义,对于这种疾病,目前仍然没有完善准确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科克伦的父母沉默了,他们犹豫要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儿子,以及在未来如何与儿子相处?

最终经过考虑,科克伦的父母还是像儿子以及学校的老师,如实解释了科克伦的情况,希望他们能够进行特殊照顾。

当时的美国,远远没有如今这么“政治正确”,顶着阅读障碍症这个头衔,无异于是给科克伦的社交和未来打上了“残疾人”的标签。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得知科克伦的情况以后,所在学校展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他们同意了科克伦父母的要求,允许科克伦不参加任何学校普通学生的成绩测试。

幸运的是,在得知自己患有如此病症之后,科克伦本人也没有任何在意。

对于他而言,书上的字简直就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东西,既然自己不认识,那反而还省事了。

科克伦热爱体育运动,并且有着很强的天赋。在之后的时间里,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体育课程之上。

从小学毕业以后,他又以特长生的身份加入到了中学,后来又考上了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体育院系,神奇地考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以后,科克伦陷入了和很多人同样的纠结之中,那就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彼时的社会已经步入了工业社会,如果不识字的话,几乎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甚至就连维持基本生活都做不到。

科克伦曾经先后进行过多种尝试,给人送报纸,送牛奶,去超市打零工,但都遭到了失败,种种打击让他十分懊恼。

可是他没有放弃,最终来到了自己昔日的母校,想要在这里当一名体育教师。

得知科克伦的窘境以后,昔日的老师们并没有旁观,而是选择积极地向他施以援手。

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来到了美国教师工会,进行了体育教师资质考试,通过整整三年的培训以后,他顺利成为了一位体育教师,回到了自己当年所在的中学进行任教。

出于隐私的考虑,无论是教师工会还是学校,都从未对其“读写障碍症”的身份进行公开。

而科克伦也不乐意以残疾人的身份与自己的学生们相处,因此关于他读写障碍症的事情就这样隐瞒了下来。

人们只知道在当地的中学有一个活泼好动的体育教师,没人能想象这个教师居然连学生的名字都写不出来。

执教17年,最终坦白

在上课之时,科克伦由于不识字,根本没办法进行点名。

因此他便通过自己业余时间凭借着记忆,认识每一位同学,点名支持,他会拿出点名表,装模作样地进行点名活动,

而到了课堂之上,来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以后,科克伦也可以轻松完成训练课程。

科克伦运动天赋几家同时活泼好动,与学生们打成一片,这两个因素造就了他强大的执教能力。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成绩优秀,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考试不及格的现象。

由于工作简单,科克伦的职业生涯可谓是十分顺利,不少人谈起科克伦之时都赞不绝口,多年以后,还经常有他昔日的学生前往这里来看望科克伦。

在当地的小镇里,科克伦也成为了一个名人,几乎小镇所有年轻人都曾经接受过他的教导,当走在路上时,这些昔日的学生也会友好的向老师打招呼。

神奇的是,在科克伦的隐瞒之前,这些学生们居然没有一个知道自己的老师患有读写障碍症。

科克伦的执教生涯一直持续了整整17年,在攒下了一些积蓄,足以维持自己生活以后,他选择离开了教师队伍。

而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在这份岗位上,自己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

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教师也远远不是带领学生们打打球那么简单,必须要了解各种专业知识和技巧。

可是科克伦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此日子他再也不愿意像今日的老师一昧的求助,最终选择了脱离。

以“优秀教师”的职业称号为自己十七年的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在离开校知识科克伦,向自己的学生们坦然了自己的情况。

将这个保守十七年的秘密公之于众,事情传开来之后,科克伦也被奉为“传奇”。一个无法识字的人在教室岗位上坚守了十七年,可见其厉害程度。

科克伦的世纪传开以后,遭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不少人都认为科克伦患有如此疾病,而呆在课堂之上是否会“误人子弟”?

但更多的人们则对于科克伦表示了自己的尊敬,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顽强不息,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社会鼓励吗?

但无论如何,对于外界的争议,科克伦已经不在乎了。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之时,科克伦表示自己自认是个老师,但与此同时,自己也是一个欺骗者,但幸运的是,自己已经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当科克伦向公众揭示自己的秘密以后,最惊讶的无外乎是他的家人了。

在科克伦的家里,科克伦的大儿子并不知道父亲患有如此疾病,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表示“难以置信”。

他实在无法想象自己的父亲这么多年来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挫折与困难。

但反倒是科克伦三岁的小女儿对于这个消息却并不在意,因为她早就知道了父亲的问题。

科克伦无法阅读,但是又十分喜欢小孩,经常承担起照顾小女儿的任务,小女儿要听童话书。科克伦无奈,只得装模作样地拿起书本瞎编故事。

可由于科克伦的水平实在有限,每次编故事都会被小女儿戳穿,因此他便大方地向女儿承认了自己不认识字。

虽然女儿只有三岁,但是当说出来这句话以后,科克伦反而觉得轻松多了。他曾经向妻子坦言,自己“从来没有过一天,像这样轻松过。”

虽然阅读方面有缺陷,但科克伦出色的体育和社交能力也是不容置疑的。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向人们证明了,即使身体抱有缺陷,也可以融入整个社会,时至今日,科克伦的事迹依然在鼓励着众多病友,使他们勇敢的生活下去。

“约翰克伦克”事件的启示

如果我们从整体的角度上来看,科克伦的一生还是比较顺利的。

虽然他个人条件不怎么好,但是凭借着多年的努力和周边人的帮助,他还是顺利融入到了整个社会,成为了一名体育老师。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科克伦的一生实际上充满了种种困难,从第一天被送入学校开始,科克伦的噩梦就彻底开启了。

由于不识字,他很难结交真正的朋友,这种困难围绕了科克伦的一生,甚至不少人都认为这是科克伦在智力上的缺陷,对其进行过歧视,早年的他还曾经试图逃学。

但是科克伦又是十分幸运的,他身边的父母和老师都没有对其进行放弃,反而不断地对其进行鼓励。

即使是科克伦在上学后也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脚步,他依然没有被认为是调皮的蠢孩子。

拥有先天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周围的人全都以看待“病人”的眼光来审视你。

我们必须得承认的是,在对于残疾人帮助这件事上,新墨西哥州相关机构和政府做得还是不错的。

首先他们并没有直接公布科克伦的病情,给他打上一个残疾人的“烙印”,其次,他们在日常工作当中也给予了科克伦一定的帮助和照顾。

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才使得科克伦拥有了这样一份独特的人生。

科克伦的事迹,距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但是其中仍然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需要认清的一个现实是,即使放在今天,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可能并不会歧视残疾人,但是对于残疾人就业依然报以“悲观”的态度。

甚至不少人都认为残疾人只需要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别给周围人添加麻烦就已经算得上是最好的结局了。

这一看法体现在我们社会的各界,尽管如今我们几乎在每个商场都设置残疾人厕所,国家也会进行相应的补贴和照顾,但是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单位和机构会愿意接纳残疾人入职。

这无异于限制了广大身体有缺陷的人的个人发展。

“残疾人”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群体,他们当中固然有无法正常参与生产工作的,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事实上与正常人无异,可以完成一定的社会工作。

对于这一部分人,我们应该以看待正常人的眼光待之,从心理和社会层面上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同,才能使得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帮扶弱势群体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优良传统之一。

早在数千年前的《礼记·大道之行也》当中就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可是我们只把目光局限在对其进行经济补助上是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在这句话之前一句话,作者戴圣是这样写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我们可以做到若是群体做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但是该怎么使他们能够“壮有所用”呢?科克伦的事迹无异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资料:

《持续十七年的文盲老师》.记者:德兰蒂斯.弗朗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