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的《紫藤萝瀑布》。关于紫藤萝的描写,至今还能在眼前显现读文章时的美好,那一簇簇紫色的瀑布,恬静美好,有时遇到春天或紫色花朵时,会联想到这篇文章里紫色的紫藤萝,它的作者是谁,其实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深刻的却是描写的内容,这种意境的美好,也是读书的一种享受,让人不禁回味。
如果非要找一位启蒙我阅读的作家的话,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鲁迅。曾经高中毕业前,自己认知局限,觉得对鲁迅还不是很了解,虽然那时候读文章时都会了解到作者的生平,但自己还是觉得自己对他不是很了解,现在大学毕业多年,但是印象深刻的还是鲁迅,现在回头想,感觉有的人都是一篇文章被选入教材,而初中和高中有好多的鲁迅的文章。
比如举出初中的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七年级上册;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七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八年级上册;
《社戏》,选自《呐喊》,八年级下册;
《故乡》,选自《呐喊》,九年级上册;
《孔乙己》,选择《呐喊》,九年级下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九年级上册。
初中三个年级,我们每个年级都会读到鲁迅的文章,或关于人、或关于景,我们总会看到他,要再加上高中阶段的《纪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少年闰土》、《灯下漫笔》等,可不是十二年的教育阶段,一直都在和他见面。
我曾经充满了好奇,这个人到底写了多少文章,我都有想法要把他的全部作品找出来,全看完。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
而走不动
这是《仓央嘉措诗集》里的,高三时读的书,当时在书店看到这句诗之后,我自己当时就背下来了,这首诗从当时背下来到现在还能记得它的全文,全诗写的言简意赅、道理深刻、又那么的令人感动。让人读完后,不能说是成就感,就是有一种收获感,感觉像好久没吃饭,终于吃了一顿饱饭似的,那种饱腹的开心感,令人心里感激的同时,全身都仿佛充满了力量。
也因为读到了这首诗,我高三的那段时间经常泡在这个书店,读了很多种书,比如那时台湾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关于心理学的作品,从那之后也对心理学充满了向往,以至于后期在大学选专业的时候,选了心理学这个专业。有些书就像心理学一样,是一个能让人得到治愈的一门科学。
陪伴我高三的阅读时间随着高三的结束也随之结束,到现在大学毕业多年,都很难再找到因为读书而得到的最简单的那种快乐,那种享受阅读的满足感。
有些作品,确实是能够让你感觉到是另一种人生,是你想过而别人却过上的生活,也可能是你做梦都想不到别人会过那样的生活和幸福或不幸福。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过别人无法梦到的人生,可以经历你此生完全不会经历的人生,可以经历别人的痛苦,经历别人的幸福。
经历我们缺少,别人却拥有的人生。阅读的人生,让你重新反思,这人间是否来的值得,让你重新思考这人生更应该过的是哪一种。
曾经,我们把能给自己指引方向的事物都比喻成灯塔,来说明它给我们能带来希望与方向,而现在作家的作品带给我们的,对于阅读的路上,它就是我们的灯塔,没有什么宏大华丽的比喻可以代替它,就用这最朴实、最简单的比喻就足以是对它简洁扼要的说明。
去往灯塔路上的引路人,给我们光明,希望,让我们心存梦想,不断去追求,脚踏着一切的未知,去走向它,奔向它。
在这条路上,我们也曾遇到困难,但也曾因倍感幸福而湿了眼眶。这就是优秀的文字带给我们的力量,让我们深陷其中,同时离开时又回味无穷。
曾经的高三生活,就是阅读这件事缓解了我所有的高三备考压力,多年后回想起高三生活不是因压力而组成,反而更多的是轻松和从容。一周七天,五天半在学校的分校住宿,第六天下午,学校会把我们送回校本部,再给自己回家,而我每次回到校本部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是冲向学校附近不远的书店在那里看书,书店关门我才会离开,然后不坐公交车,选择步行回家。步行回家这件事以前也没觉得远,现在计算路程距离是5公里,坐公交车需要一小时。
那时的我只记得在路上,因为看书之后心情特别的开心,走路也特别的带劲儿,然后一路都心情特别好,在路上走得逐渐手脚发热,脸发烫,到家的时候,全身都湿透了,但是依然觉得特别的开心,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度过了我的高三生活。
高中毕业暑假那时候也看书,读书认识的第一个名词,是股神巴菲特。到现在对巴菲特的了解和那时候的了解对比起来,自己就是一个还没有入社会的小白,现在和之前的自己对比后,发现原来很多东西曾经自己都不知道,但是以前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知道,现在想起来会想,总结的话就是,那时候自己真的非常无知。但奇怪的事情就是,现在的自己反而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反而有些自卑,那时候什么都不知道,反而不知道天高地厚,感觉什么都知道。
简言之,阅读带来的感受就像烤肉,只有肉的烤肉不好吃,加点盐、再来点辣子、再加上孜然,更多样的人生才是有滋有味的,否则只吃肉也会觉得寡淡无味。
比喻虽失恰当,但我知道你明白了我的意思。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文章请点击历史信息,进行阅读。
精彩内容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