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许,而教育事业显然就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在社会环境逐渐内卷的情况下,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为了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家长即便付出得再多也会咬牙坚持,因为“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早已成为了诸多父母的共识。
不过在现实的重压之下,父母的宣言却显得有些苍白。毕竟家庭收入的不同,就代表着学生的教育资源、教育起点、教育质量都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微妙的差距,都会在时间的推动之下让学生形成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特别是当同学们大学毕业以后,“穷人定律”依旧难摆脱,所以在确定求职方向时,“三无家庭”的父母们也总会劝说子女从事这三类工作。
“铁饭碗”受热捧的背后,离不开“三无家庭”的父母推动
什么叫“三无家庭”呢?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背景、没有人脉、没有过硬经济实力家庭们自嘲的说法,本身并不带有什么贬义。
只是相较于“三有家庭”在各方面都能给予毕业生支持而言,“三无家庭”的父母由于不具备人脉和眼界优势,只能根据自己工作多年的经验,或者凭借自己的认知告诉毕业生,什么样的工作轻松又稳定。
于是公务员、教师、国企这三个“铁饭碗”工作就成了“三无毕业生”的首选。
因为在这样的父母心中,自己已经饱受生活的心酸和为工作奔波的辛苦,而孩子辛苦读完大学,就应该找一份稳定体面、有发展前途并且还不具有的“35岁危机”的工作。
哪怕退一万步说,即便学生一辈子都只能留在基层,没有更长远的发展,这些工作岗位所带来的稳定性和福利,也足以让他们安稳的度过一生。而且在组建家庭的时候,“铁饭碗拥有者”的身份也能够成为加分项。
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铁饭碗”真的如家长想象的那样优越吗?
在家长眼中,公务员晋升渠道透明,发展待遇都是一等一的棒,学生不管是去城市还是乡村,只要顺利入职上岗,就会收到同龄人羡慕的目光。
不过从相关数据上来看,21年省考报名人数达到了537万,虽然22年综合数据还没有公布,但想必也不会少。毕竟国考作为省考的风向标,报名人数一直处于正向增长状态,岗位竞争压力格外明显。
由此看来,一方面,学生能否在激烈的初试中获得面试资格还是个未知数;另一方面,即便是成功上岸,但就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内容来讲,学生依旧辛苦,甚至很多时候薪资无法与付出达到正比,未来发展也成难题。
而教师岗位虽然有寒暑两个假期,但想上岸却没那么容易。随着《新教师法》的拟定,学校对报考者的学历、专业要求颇高,再加上一个岗位有近百人竞争,没有两把“刷子”根本够不到公立学校教师的门槛。
更重要的是,教师行业的发展存在地域限制,普通三四线城市或者乡镇教师的整体收入并不高,“三无家庭”的父母在孩子评选职称等环节上,也同样帮不上忙。
最后再来聊一聊国企岗位。目前大部分国企都采取的是校招模式,只有部分专业对口的应届生才能通过层层筛选上岗。
虽然有“铁饭碗”加持,不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国企内工作循规蹈矩、薪资固定,如果不是在岗位上做出了重大成果,基本难有突破,这对于想体现自己真正价值的学生而言实在不友好。
家长的意见只能当做参考,未来的路还要学生自己走才行
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对岗位的看法以及求职建议,主要来自于自己的所见所感,或者是从身边的同事、同学嘴里收集起来的信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很多岗位都已发生了改变,所以父母的观点本身会存在一定的偏颇性。
毕竟“三无家庭”的工作环境、受教育程度都决定了他们的眼界、思维具有局限性。
所以面对那些铁了心想要让学生报考自己心目中“理想职业”的父母,学生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毕竟对三无毕业生而言,试错成本太高,如果在考试上耽误一两年就很可能错过优质岗位。
而父母也要学会“点到为止”,可以跟学生对目标岗位进行适当的参考与分析,但不要过度干涉,毕竟有句话叫做“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说不定会走出不一样的繁花大道。
结语
大学毕业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学习生涯的“终点”,可同样这也是职场道路的起点。只是相较于那些“三有家庭”的毕业生,普通人的试错成本更高、在初入职场时所掌握的主动权更小。
因此建议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可以在寒暑假的空闲时间尝试一些兼职,虽然不能完美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发展方向,但起码也能筛除一些“错误选项”,避免在毕业后像个无头苍蝇一样胡乱投递简历,浪费不必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