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哑铃妈妈!
现在工作不好找,孩子大学毕业后,要不要继续深造?如果成绩一般,我觉得还是鼓励孩子去找工作,如果孩子成绩非常好,家庭条件也好,可以选择深造,否则父母只会吃力不讨好。
前来我家做客的二姑,谈及自家儿子眉飞色舞。二姑说:“我家那小子,上次考研落榜了,一点也没气馁。昨天才找我要了点生活费,打算继续奋战考研。”
我很了解二姑家的状况,二姑家的独生子小翔大学毕业两年。从不主动寻找工作机会,对外一直宣称要考研,所以生活开支继续由二老负责。看似一门心思要考研的小翔,隔三差五就以放松的名义,外出跟朋友聚会。考研复习实际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二姑,小翔已经是成年人了,真要考研,可以一边参加工作积累社会经验,一边备战学习。”我鼓足勇气给二姑说句实话。
没想到二姑丝毫不领情,直截了当地批评我:“你这说的什么话?现在社会是知识社会,本科学历早就贬值了,我家孩子这么上进,咱们做父母的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他啊!”
二姑话说到这个份上,我岂敢继续去为她争辩?也只能在心里暗暗叹息:这种让父母毫无警觉的新型啃老方式,太可怕!
什么是新型啃老?和传统意义上的啃老族有什么区别?
我们都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啃老族是指那些具有谋生能力,却主动放弃就业机会的人群。他们正值壮年,赋闲在家,衣食住行等生活开支全靠父母支援。
而新型啃老族的区别是,他们拿捏住了父母的心理,打着“继续教育”的旗号,或是备战考研,或是准备考公的理由,来花老人的钱,享受老人为自己的服务。
“可怜天下父母心”,面对新型的啃老一族,家长们非但没引起警觉,甚至误以为孩子勤奋用功,心甘情愿为孩子提供经济以及后勤支持。事实上,不管是考研还是考公,成功上岸者都是少数。
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名落孙山的考生,依旧有底气选择全职备考,完全是借助于父母的经济援助。一战、二战,乃至于三战到底,新型啃老之路遥遥无期……
二姑家小翔,其实大学毕业后也投过几份简历,意气风发的他,很快遭到了现实残忍的一击。屡次求职失败之后,他就有了萌生出“提升学历谋求更高职位”的“逃避”想法。看似“一心只读圣贤书”,但事实上也没有在学习上拼尽全力。
只是以“考研”为借口,蒙骗父母的同时,也自欺欺人。将所有希望寄托于考研之外,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没有任何长远规划。毫无疑问,这种新型的啃老方式是不可取的。若是不加以及时制止,对父母、对子女都是“两败俱伤”。
如何改变“新型啃老”的现状呢?心理性“断乳”很重要!
作为父母要掌握好一个“帮忙尺度”。孩子未成年的时候,由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孩子完成学业是无可厚非。但孩子完成了大学学业,掌握了谋生的技能之后,父母是否要继续支持孩子进修那就另当别论了。
若是孩子首次备考,需要全职奋战,那么由父母提供一些经济以及后勤支持,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考研和考公,其压力与难度值远超于高考。给孩子创造一心一意读书的条件,也是咱们为人父母一部分的责任。
但千万不要把这份责任当作永恒的义务,考研或是考公失败后,家长找个机会做一次深入的沟通,引导孩子对未来人生做一个长远的规划:
(1) 若是有继续考研的念头,那么费用从何而来?是否该考虑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不能继续由父母给予支持。
(2) 若是希望继续备考且希望全职投入,最不济的,父母投资的费用理应当做是借款,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归还,学会给孩子施加一点压力未必是坏事。
(3) 若是觉得考研无望,那么就要尽快收拾心情,为踏入社会,寻找工作机会做准备。
与此同时,父母也要学会清晰地判断,孩子到底是“真上进”还是“假努力”在逃避?
有计划考研的孩子,都不是小孩子,不需要父母耳提面命的督促学习,所以考研复习靠自觉一点也不夸张。父母虽说只是孩子考研路上的“旁观者”,学业上的事情插不上手,但学习态度的问题,父母也能够通过观察看到真相。
很大一部分考生,在学习上只是应付了事,在娱乐上不遗余力。一如:通宵达旦玩游戏,日上三竿睡懒觉,时不时就外出游玩散心。
这些行为暴露了孩子考研只不过是“幌子”,因此家长就要跟孩子积极沟通。了解孩子考研不努力又不愿意独立找工作的原因所在,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不要躲在父母的庇护下,心安理得地当一个新型啃老族。
正如心理学上所说:人的一生有两次“断乳”,一次是婴幼儿时期的生理性断乳,一次是成年后的心理性断乳。后者是指孩子能够脱离父母的保护,向独立的社会人转变。
所以,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能早点独立更生,别让这种新型啃老继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