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我拼尽全力,把儿子培养成一本大学生,可他毕业后却在家啃老”

很多人认为,教师培养孩子,是非常有优势的,他们的孩子一般都比较优秀。确实,不少教师子女,从小就是班上的佼佼者,后来考上了名校,一毕业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但也有一些教师子女,非常不靠谱。

1)

陈老师是一名高中教师,教书二十多年,一直勤勤恳恳,是公认的教学能手。但事业上的成就并没有让她开心,因为她有一个“很不争气”的儿子。

工作繁忙的陈老师,儿子长期是老人带着,跟自己交流得比较少。等到抽身回来关注儿子的时候,儿子已经上初中了,而且身上有一堆毛病。

从初一开始,陈老师就把孩子带在身边,可是带孩子哪有那么容易,陈老师是工作狂,在培养孩子这件事情上,她深感力不从心。自己没时间辅导,她就在外面请老师辅导孩子,初中三年,陈老师砸了不少钱,但儿子的中考成绩很一般,勉强进入了自己所在的高中。

高中三年,陈老师使上了全身的力气,加上同事们的帮助,终于让儿子慢慢回到正轨。可能是儿子资质不错,也可能是陈老师的教育方式非常科学,儿子高考考出了不错的分数,上了一所省内一本院校。

可是,不再被陈老师管束的儿子,大学四年毫不在意学业,多数时间浪费在“娱乐”上,挂了好几门科,稀里糊涂混到毕业。毕业后跟同学在一家公司上了两个多月班就辞职了,现在在家待着。

“我拼尽全力,把儿子培养成一本大学生,可他毕业后却在家啃老”,提起儿子,陈老师感叹道,“就这样在家窝着,迟早要废掉。”

2)

能考上一本院校,说明个体具有较好的资质,更何况是“小学和初中成绩均不太好的学生”。陈老师的儿子,应该在高中阶段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了极限。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实验对象(学生)分成三个群体,要求学生们举起重物,看谁坚持的时间长。对第一群学生,他什么都没有说;对第二群学生,他用鼓励的语气说:“我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对第三群学生,他说:“你们举起的东西,上面的导线连着电网,如果放手,城市就会断电,事关重大,你们一定要多举一会儿”。

结果,第一群学生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学生平均坚持了十五分钟;第三群学生,平均坚持了二十分钟。

或许高中三年,陈老师就是以“费约对待第三群学生的方式”不断挖掘儿子的潜力,拖着拽着把儿子拉进了一本院校。可是这种方式也会带来反噬作用,就是孩子会觉得特别疲劳,他绷紧了神经苦学三年,当高考结束,心态放松下来,疲惫感会油然而生。

记得看过一个视频,一群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子,疯狂地撕书。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心累了”,借此发泄情绪;也可以说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是痛恨学习。倘若走到了这一步,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上大学很可能就是“玩四年”。

3)

在一本书里有这样几句话:所谓庸人,就是昏睡了一生的人,他们意志软弱、智慧不明;而能最终走上成功的人,则是天性刚强、头脑有力。

很明显,陈老师的儿子就属于“意志软弱、智慧不明的人”。但事已至此,抱怨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改变现状,让孩子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正常。

首先,父母要跟孩子好好沟通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出去工作,也没有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研究生的想法,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父母越早介入,就越有可能把握主动权。

与孩子沟通,目的是先找出原因,再对症下药;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父母双方一定要配合好,不能一方在努力沟通,另一方在旁边拆台。

其次,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去远方走走

一个人,长期闷在家里,没毛病也可能会整出毛病,因此长期在家啃老,肯定会出大问题。为了帮助孩子跨出一步,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去远方走走,看看远方的风景,了解世界的变化,或许在某个契机,孩子突然受到启发,行为和思想发生了变化。

大学是一个分水岭,勤奋的学生,上了大学后会越来越优秀;懒惰的学生,在大学里很容易迷失自我,形成不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勤奋的学生和懒惰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大学四年,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心态变化,尽量避免出现极端现象。

今日话题:你身边的教师子女,学习成绩怎么样?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