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何鹏通讯员马丽琼、王越、冉俊漫)早上八点,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黄泽准时打开了16号教学楼511实验室的门,“虽然已经拿到了中南大学的保研拟录取通知,但每天到实验室学习答疑已经成为了习惯。”回到学校后,他每天都会约上朋友一起去实验室做毕业设计,并为学弟学妹们答疑。
此前,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黄漫吉、欧阳水清、丁旻昊、李双等九人均收到了自己心仪大学的研究生拟录取通知。他们九人既不是同班,也不是同寝,但他们都来自于该校的同一个团队——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智能车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黄泽便是其中单车拉力组的一员。
成员们在桂林参赛。学校供图
该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旨在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专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意识,为参加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的学生提供培训指导,每届参赛人数依组别(单车拉力组、节能信标组、双车拉力组)要求为十到十二人不等,本届成员为十人。实验室已在往届省赛及国赛中多次取得佳绩。
以比赛作踏板,默契与成绩共生
“我们在大一时都加入了学校电子设计协会,协会对我们进行培训,期间会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选拔学生,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加入实验室团队。”黄泽介绍,“新成员的任务主要是观摩学习、动手设计车模、完成考核题目等,积累一定经验后,便可于次年开始着手准备比赛。”
在备赛中不断积累培养出一拍即合的默契,在比赛中则是厚积薄发。2018年,实验室团队共获得了三个国家一等奖,当年就有7位成员继续研究生深造。
“荣誉的获得并非轻易,成功的背后是每一位成员的努力。”实验室主要负责老师吴嘉说,“尽管在平时备赛的过程中已养成了相当的默契,但每次比赛都是对彼此配合的考验。”
全国智能车竞赛赛后合影。学校供图
在桂林参与华南赛区比赛的前一天,双车拉力组的试车成绩很不理想。“试车结束后,我们踏出门,才发现外面竟然下起了小雨,那时我们对参赛地的路线没有摸透,所以小组四人只好抱着车四处躲雨,心里只想着能快点赶回酒店想解决方案。试车结束后,谁都没有说话。晚上一番纠结后,我们一致决定冒险改动代码,对于明天的比赛,我们四个人心里都没底。那一夜,大家都没睡着。”双车拉力组成员丁旻昊至今记忆犹新。
所幸功不唐捐,双车拉力组在第二天的比赛中发挥格外平稳,获得了华南赛区一等奖,晋级决赛。
抗压也是团队成员的必修课之一。
单车拉力项目是2020年新出的比赛项目,在准备的过程中单车拉力组成员遇到了很多问题,单车无法站立、电磁干扰过强、车模零件性能的不确定性……这都需要成员们不断进行调试并解决,煎熬与焦虑并存,压力随之而来。
单车拉力组成员洪于奇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21年3月10日的那个下午,他和小组成员在实验室里一起见证了他们的单车第一次“立”起来的情形,“我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查找资料、请教老师、相互讨论、不断尝试,一直在研究如何让车‘立’起来,那天下午看着车成功‘站立’,我们几乎喜极而泣。”压力即动力,在克服一切困难后,单车拉力组最终取得了全国第三的优异成绩。
在2021年度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实验室的三个小组(单车拉力组、节能信标组、双车拉力组)共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2项。这是实验室团队第十五年参加该项竞赛,从第二届到第十六届,团队共获19个国家级奖项。
互相陪伴进步,竞争与合作共存
因兴趣相识相知,实验室团队成员互相陪伴以成就更好的自己。三年来,他们只要有时间就会往实验室跑。同为双车接力组的段秋阳将实验室视作自己的另一个家,“除了吃饭睡觉,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那里,在那我可以学任何我想学习的东西。”节能信标组的卢星则选择用“无可替代”来形容实验室对于自己的意义。
“他们在生活中相互关照,在比赛中并肩作战,在学习中你追我赶。”吴嘉说,“对于团队成员来说,团队是他们的大家庭,他们会为了团队的荣誉一起破解难题,一起勇往直前。期末考试前大家会一起共享学习资料,约着学习和做实验。”
全国智能车竞赛赛后合影。学校供图
“除了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外,团队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里,竞争与合作是并存的。”即将去华中科技大学继续深造的段秋阳说。
团队中每个人都在默默向上奋进,在具备了参赛能力后,团队会采取按照能力优先级来选择参赛组别。“所以,为了能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权,每位成员都会不断地练习和模拟比赛,以此提高个人能力。”丁旻昊说,“早晨七点半实验室便坐满了人,这一坐就是一整天,甚至会在这里度过自己的周末。”
在实验室里,成员间相互陪伴,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团队,这一切也都离不开吴嘉的“陪伴”。
“刚开始接手带学生参加比赛时,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团队面临管理换届、实验设施不完备等等,”吴嘉回忆起刚刚接手管理智能车实验室时的情景,“那时我并没有带队经历,只能不断摸索经验,更多的是陪伴他们一起做实验,所幸大家都很努力。”
“我们参加比赛时,单车拉力组是一个刚开设的全新项目,极具挑战性并且充满未知。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那时,吴嘉老师经常陪我们查资料,一起做实验到很晚。在我迷茫焦虑的那段时间,吴嘉老师察觉到了我的异样,主动与我谈心,并带我运动,慢慢地让我重新振作起来。”黄泽特别感谢吴嘉的指导和帮助,“我们都称呼吴嘉老师为嘉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嘉哥都会给我们支持和关注,他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朋友。”
“我不觉得我比他们差”,作为团队里唯一的女孩子,黄漫吉用实际行动打破着“女生学不好理工科”的刻板印象。相比于男生活跃的思维,女生的长处则在于细腻和谨慎。在单车拉力组,她的细腻和谨慎与团队里男生们活跃的思维形成互补,三人团队的默契配合让他们获得了全国第三的优异成绩。这份团队荣誉也为黄漫吉升学之路提供了助力,让她顺利拿到了学院的保研资格,今年9月她将去往华中科技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发挥榜样力量,以经验接续发展
“比赛结束并不意味着成员实验室生涯的结束,团队有指导下一届成员的传统。”吴嘉介绍的正是实验室团队的“传帮带”这一传统,“成员在完成比赛之后,还会继续留下来帮助培训、指导下一届的学生,由此来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初进大学时,双车接力组的成员龚志鹏也曾感到迷茫和彷徨,“那时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结识到两位优秀的学长,他也因此对电子设计协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参加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的想法。学长的开导让他的大学规划逐渐清晰起来。加入电子设计协会、参加竞赛、和智能车队里优秀的学生相互交流经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不断的尝试与挑战中,龚志鹏逐步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最终也获得了到中南大学就读研究生的机会。
“我觉得学姐学长们给团队留下的不仅仅是些奖项,更像是一种明媚向上且不怕被打倒的力量光环,在这样的光环中,我们身上也会有一种责任感想要去延续这份荣光”,作为团队中节能信标组一员的欧阳水清很开心自己能转变身份参与到对下一届成员的指导中去,“现在计划的是在去重庆大学读研前把自己该做的做完,尽自己所能再为实验室做一些事。回顾这一年的比赛准备,总结好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给学弟学妹一些参考,空闲时间便回到实验室指导学弟学妹,将实验室的精神传承下去。”
晚上十点,实验室2019级团队成员刘凡凡,关上了实验室的灯。他回忆起自己刚进入实验室时,“很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甚至萌生了想要放弃的念头,那时,龚志鹏学长一直鼓励我,让我不断克服困难。”如今,刘凡凡正在准备2022年度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曾经迷茫徘徊的他,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自信可以独当一面。
“智能汽车竞赛对我们学院而言是一个与其它优秀高校进行沟通、交流和竞争的重要平台。我们的学生和兄弟高校学生同台竞技,既展示了我们的风采,同时也能反映出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不断改进培养方式。智能车队优秀学长学姐们的成长过程也给学弟学妹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范式,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成才之路。”作为智能车竞赛的指导教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陈锟有感而发:“学院长期以来,坚持支持高水平学科竞赛平台建设,不断探索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机制,也希望能真正发挥出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作用,在新一轮工程教育质量提升之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