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蒋隽
“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3月28日,广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中名额分配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今年中考名额分配的细则。名额分配是1/3考生能获益、中考最大的“福利”政策,因此备受关注。
29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调查发现,虽然今年政策跟去年相比没有变化,但不少家长依然表示“蒙查查”看不懂,家长们呼吁相关部门多做“接地气”的解释。
广州外国语学校一位初三家长告诉记者:“作为律师,尽管从孩子初一就开始关注中考政策,但每一年各种中考文件出台后,都没看懂!”
即便是教育业内人士,如果不是从事中考招生或辅导的老师,大多也搞不清中考政策。多位中小学校长、老师告诉记者:“每年不少家长、朋友来咨询中考意见,但其实我们也搞不清。”
记者多方采访,汇总了公众看不懂中考政策的三大原因。
首先,近年来中考处于改革期,政策变动的确比较频繁。例如,去年开始,广州进入中考三年改革期的第一年,考试科目、分值、录取方式都有大变化,尤其中考录取,批次从7个减少为4个、引入梯度投档线、志愿数量变化等。今年和明年还处于改革期中,虽然中考大框架不变,但一些细则有变动,例如中考体育项目满分标准逐年有微小调整。因此,掌握和理解政策的门槛的确比较高。
其次,每年面对中考升学的家长都换一波,上一年搞懂的家长考走了,即便政策相同,对于新一届的初三家长来说,中考政策依然是新鲜事物。
第三,中考涉及的概念多,投档方式复杂。一位初三孩子的爸爸列举了一堆不懂的专有名词,“例如,把一半名额分配出来的学校,文件表述是‘公办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含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和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什么叫示范性?什么叫普通高中?国家级和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又分别指哪些学校?相关部门能不能解释清楚这些概念?举一些案例帮助理解?”而且,文件化的语言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距离较远、难以理解。
一位从去年开始就密切关注中考的家长,至今没有搞清楚什么叫“梯度投档”“志愿优先”,无奈地说:“5条梯度线,每个学生能填6个志愿,所有学生的不同志愿在不同梯度到底怎么排序?即便看了一些解释,具体到自己孩子的分数,到底可以志愿填报哪些学校,怎么‘冲、稳、保’还是没有头绪。”
不少家长表示,理解主管部门每年都出相关政策,非常熟悉这些概念,但家长们大多是“小白”,对教育行业内部的基本概念非常不熟悉,希望相关部门能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生动的方式,解释清楚这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