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考研党“迎来春天”, 内卷僵局或将被打破, 官方提出两大调整

导语:近年来考研二字的影响力在国内是越来越大了,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考研报考人数不断增多,导致社会对其的关注度大大提高。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的考研报名人数仅为164.9万人,而2017年便达到了201万人,2020年是341万人,到了今年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已经突破了400万大关,达到了457万。

光是字面数字就能让人感觉到这些年的考研战场上是多么的惨烈,“内卷”一次成为流行语的原因想必在考研真的体现的淋漓尽致,许多人更是在考研这条路上一去不复返,熬了几年也是没有上岸,到头来白过几年。

近年考研如此激烈,根本原因是什么?

而原本从2008年到2016年,考研的人数都是比较少的,甚至有专家指出随着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往后考研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最后降到一个更低点进行轻微波动。

然而依照这两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直线上升的情况来看,这位专家估计也是没有想到现实是那么的骨感。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有其原因的。

许多人推测是由于2019年疫情的影响,导致就业环境越来越艰难,普通本科毕业难以在毕业生市场生存下去所以使许多本科毕业生选择了报考研究生继续提升学历来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考研再也不用内卷了?看看官方是怎么做的吧

可能是因为今年的四百多万人报考研究生是在是过于夸张了,实际报考人数和我国计划录取人数有着较大的出入,所以官方也感受到了目前考研的竞争力,打算针对现在的考研情况做出了一些调整举措,减小学生压力。

首先就是有高校将以往考研流程中的传统复试改为了材料评议,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筛选出在科研动手能力更强、有过更多相关科研活动经验的学生,减少了学生们出现以往复试前疯狂熬夜早起复习的现象,也算了减缓了这方面的“内卷”行为。

对于这个做法笔者本人认为只是减少了部分学生在传统复试上的“内卷”行为,这种做法相反的就会考生们陷入另一个“内卷”中去,那就是不断准备相关科研材料,不断参加各种科研活动等等,这有可能让学生不仅在精力上消耗,对体力也是一种考验。

不过依靠这种办法筛选出来的学生就可能更加的注重知识实践,而不是将所学的东西都浮现在纸面上,可能更加有利于贴合我国对于科研型人才的需求。

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而言,自己的学校资源并没有名牌高校那么多,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机会也相较名牌高校少,从而导致自己的材料评议不如名牌高校的学生,这一点是需要官方再多多考虑的问题。

从本科开始,就算开始“考研”了?

还有一个减少考研“内卷”现象的办法就是调整选拔机制,将单一的择分数优劣的选拔机制变更为“申请制”或者“审核制”,以此减小学生学习压力。

后者的“审核制”是指从本科开始就记录各个学生的校园情况,从学习情况、参加活动、个人品质素养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多方面考察,如果在本科就读期间受过通报批评或者警告处分之类的,在考研上可能就无缘了。

而“申请制”则是将初试略过,由想要读研的学生本人亲自向考研学校和导师提出相应的读研申请,然后再由学校和导师来查看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来进行考核。

这种办法既能免去考研中要学习的各种知识和参加的各种考试,也能拉近学生和目标学校目标导师的距离,让学生更加明确的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读研,避免在考研这条路上耗费太多的光阴。

毕竟应届生身份是很重要的,如果本科毕业几年不工作积累经验,然后考研也没能成功上岸,这对于学生的就业是有很大影响的

笔者观点: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的考研,只要实际报考人数和计划录取人数的比例居高不下,那么考研的竞争力就不会降下来,该“内卷”还是得“内卷”,卷完脑力卷体力,所以真的有心考研上岸,最后还是得靠自身的真本事,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只要是真人才,机会总会出现在你眼前的。

希望屏幕前每一位正在筹备考研的同学们都能在下一次考研中顺顺利利,拿到研究生学位。

对于上述针对考研“内卷”现象严重做出的相应调整举措,你的看法是什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