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相继出现“辞退潮”,其中包含不少昔日重点本科大学的毕业生。前一天还是家长眼中的骄傲,转眼就成了待业人员,难怪如今的应届大学生扎堆考编。
大学生刚毕业时,往往都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身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会自以为成为用人单位争相抢夺的资源,事实上,绝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学生考编上岸后才发现,亲友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变
即便大学生毕业后,有幸进入互联网大厂,依旧需要为996加班制和末尾淘汰制而焦虑。反观那些一毕业就考入体制内工作的同学,虽然薪资待遇并不算丰厚,但是贵在细水长流。不仅很少加班,还有完善的休假制度,工作压力与企业员工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尤其是疫情当前,国内多地被迫停工停产,那些在企业工作的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每天压力比山大,如履薄冰,生怕一觉醒来就失去了工作机会。
有些毕业生进退两难,虽然岗位还在,却因停工收入锐减。此时想跳槽都没有机会,只能硬着头皮强撑。而考入体制内的同学,相比之下就显露出绝对的优势。即便是居家隔离,工资也分文不少。除了工作方面以外,人际关系方面也会出现很大的变化。
大学生紫涵(化名)发现,自从自己考上小学教师编制后,自己的家庭地位都提高了。上学的时候放假回家,家长总是批评她,如今家里什么事都是紫涵做主。
家长人前人后提到女儿也是一脸骄傲。逢年过节串门时,大家对她也更热情了,就连很久不联系的老同学也经常给她的朋友圈点赞。紫涵也想不通,为啥自己考编上岸后,大家对她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变?
大学生热衷体制内工作的理由有哪些?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自然是十分支持子女考体制内工作的。无论是公务员、事业编制还是国企都可以。在家长看来,学生赚多少钱不重要,只要有编制就不怕饿肚子。谁家的孩子要是能考上体制内工作,家长在亲友面前也脸上有光。
在家长的眼里,除了体制内的工作,其他工作即使待遇再好职位再高,也是临时工。学生年轻的时候不安于现状,想要突破圈层实现财富自由。梦想是美好的,但是真正实现的却寥寥无几。一旦失败,反而容易人财两空。
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时,学历是敲门砖。而35岁以上的人就业,学历再高也无济于事。很多大厂都把招聘门槛卡在35岁,超过这个年纪,再想考公务员都没有机会了。
到那时学生后悔都晚了,只能屈尊做一些基层工作,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可想而知。自然和亲友间的关系也会急转直下,其中的原因很现实。
很多大学生都担心有被辞退的风险,不如一毕业就考编,公务员、事业编和国企,只要有机会就去试试。虽然上岸难度越来越大,但是只要上岸几乎就是一劳永逸的事。这也就不难理解大家为何扎堆考编了。
体制内工作的短板,考生需了解
据统计,如今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中,几乎60%以上都曾报考过体制选拔考试。就连教师资格证考试都人满为患,可见大学生对铁饭碗的向往,或许已经超过了父辈。不过也不排除,有一部分考生只是跟风报名,实际上他们对报考的工作没有深入认识。
应届毕业生社会经验比较少,容易出现理想主义,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份工作是十全十美的,学生还是要客观地看待就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体制内工作也是如此,或许真实的工作环境并不适合所有大学生。
体制内工作并非学生想象中那么清闲,看报喝茶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如今体制内工作也很繁忙,虽然很少加班,但是8小时内工作安排还是很紧凑的。
比如教师行业,看起来假期很多,实际上即使放假也有很多事务性工作需要处理,每天早7点到校,晚7点放学的老师比比皆是,很难有一个完整的假期彻底放松一下。
此外,体制内工作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可谓是知识盲区。办公室里的各种潜规则,都是课堂上老师从未讲过的内容,只能靠自己慢慢“自学”。
最重要的是,学生一旦考入体制内的工作,就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尤其是刚上岸的几年,没有职称,会少拿很多补贴,与同学相比逊色不少。只要踏踏实实工作,早晚有一天会体验到 体制内的“真香定律”。
万晴教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