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将近,有朋友咨询孩子小升初上民办初中还是公办初中。
其中一个犹豫要不要选择民办初中的原因是因为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民办学校会被陆续“禁止办学”,并且还看到有人发文称:“2年内完成民办转公办。”
我也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原来这一说法也是“事出有因”的。
要说起来,这事儿还要追溯到2021年8月份。
彼时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
在《通知》里要求全面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办学,并且表示这事儿的“过渡期”约为2年。
到这个文件在传播的过程中却被某些人误解了,错误的解读导致了错误的结论,最终却给很多家长带来了无谓的焦虑和困扰。
这事儿很多人给理解错了或者是解读错了,真实的情况应该是:
1、确实会有部分民办将要转为公办甚至可能会停止招生、办学。
2、关于“部分民办”是有明确指向性的,它其实针对的是那些“公参民”的民办学校。
“公参民”是“畸形”办学模式
什么是“公参民”?
在这里我们就通过举例简单理解一下就行了:
一种比较常见的“公参民”模式是我们会在某些房地产商开发“学区房楼盘”时看到。
这些房地产商在宣传时会以某某名校(多为知名公办学校)也会落户为噱头销售自己的楼盘。
而且多数情况下这还真的不是虚假宣传,最终落户的学校真的可能是由那些宣传中的学校参与建设或者管理的学校。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是一些“名校”会结合各种资本、组织以及个人合作办学。
这种学校往往在新学校校名上就直接挂上自己的名字,又或者在宣传的时候会重点宣传新学校和老学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教学、师资等问题上。
各种“公参民”的办学在某些家长看来是给孩子一个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但其实这些模式大都是畸形的——因为它们的存在本质意义是为了挣钱。
而且这种行为本身其实是“借鸡下蛋”——其主要牟利“工具”还是公办教育资源。
这类学校目前还是挺多的,很多学校尤其是一些名校都会这么干。
“公参民”是一种畸形教育模式,把教育尤其是把原本是国家投入的优质公办教育资源拿出牟利的本身就是不当的,所以肯定是要治理的。
符合规定的民办正常办学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成都等地公布的具体政策看得更清楚。
例如成都公布的《成都市“公参民”学校转设公办学校工作指南》就明确说明是“公参民”,并且也明确了具体的情况有哪些,即有哪些情况必须转。
那么除此之外的民办学校是不是就一定不受影响了?
不受影响是有前提的——必须符合“六独立”。
所谓“六独立”就是独立法人资格、校园校舍及设备、专任教师队伍、财会核算、招生、毕业证发放。
只要符合这些要求,那么最起码暂时是不会被转公或者被停止招生、办学的。
“公参民”转公后有哪些影响?
那些明显的积极意义我这里就不说了,我这里只从家长们可能会更关心的可能会对“择校”产生的影响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只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情况,因为《通知》本身就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
1、对“公参民”学校的影响。
师资是受影响最大的,直接停办无疑是影响最大的,即便是转公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最典型的问题是民办学校的所有老师是不可能集体转为公办学校教师(有编制的教师),并且转公之后福利待遇也会发生变化,再加上有的学校可能师资本身就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公办的,这种新情况肯定是要把师资抽回的……
各种影响显而易见,最起码教师群体人心浮动是在所难免的。
而这必然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即便是协调、控制得再好也会有影响的。
2、对其他民办的影响。
始于2020年的“公民同招”其实已经给民办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一点就是“掐尖”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当然,具体到不同地区可能会跟落实的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公参民”转公或者停办学校对那些可以正常运营的民办学校来说其实反而是件好事儿——会增加更多的生源。
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如果有留意的话,很多给孩子选择民办学校的家长其实不仅仅只是为了关注“成绩”。
表面上看大家花大价钱上民办就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为应试的教育以确保在中考中获得更高的分数,但实际上很多家长或者学生做出这样选择的背后还有其他一些原因的——“成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假,但对“教育”本身的诉求、需求以及规划等其实也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在孩子小升初时选择民办学校的家长,我们并没有给孩子选择一所管理非常严格、非常应试的学校,而是选择了一所小班化的在管理、教育方面更为尊重孩子自主成长的民办初中学校。
事实上别说是对比其他民办了,在管理、应试、作业量等被很多人诟病的民办学校的“原罪”上,我孩子学校比绝大多数公办学校还要宽松一些的。
事实上同样都是“民办”,其管理模式、教育理念等也会截然不同的——在这点上公办学校亦是如此。
比较客观的认识应该是当下很多的家长本身对教育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尽管“成绩”“分数”是绕不开的问题,但他们对不同的“过程”会有不同的需求,而受制于“学区”以及传统的公办学校风格等限制,使得很多家长也会主动选择差异化的民办学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参民”的取缔会使得剩余的纯民办学校迎来更多的生源。
所以那些担心报了民办学校担心上着上着被取消的家长可能首先要面对的是被摇上的难度增大的问题。
综上,“2年内完成民办转公办”是错误且不严谨的解读,只要不是“公参民”的民办学校都是可以正常办学的。
但某些地方会不会来个“一刀切”这事儿就不好说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到目前为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并没有做出这方面的要求,就我个人的分析,全面取缔民办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至于择校到底该选择什么学校,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是仅从“公办”或者“民办”就能决定的,具体的参考意见我会单独再写一篇文章,希望能给陷入纠结的家长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