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背后,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给出解释。
一、人数越来越多
今年根据教育部的数据预测,将会有1076万高校毕业生踏入社会参加工作。1076万毕业生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北京市一半的人口总量,相当于纽约的全部人口总和。
把这一千多万的大学生在一瞬间投放到就业市场中,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市场,来让这一千多万大学生都能够全部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更何况,这还仅仅只是今年即将毕业的高校生人数。以这两年的疫情来看,去年包括今年乃至明年,这期间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数绝对不少。
虽然没有一个详实的数据,但从疫情、以及我们历年毕业人数越来越多的高校生而言,结论大致是正确的。
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首先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学生不好找到好工作了。大部分毕业生对好工作的定义应该都是相同的,例如大公司、国企、福利待遇好,还有发展前途。
最重要的一点是,还得是专业对口。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今天的大学生要想找到一份工作其实很简单。但抱着“我都读过大学了”这样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
我都读过大学了,怎么能去送外卖?怎么能去开网约车?我还这么年轻,一个大学毕业生,能去当保安进厂吗?
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于是我们可以说,大学生找工作很容易。但难的部分在于,因为专业对口的原因,大学生要想找到一份自己理想中满意的工作,这很难很难。
以金融行业为例。去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了909万,其中就有超过10%的金融、财经类毕业生。10%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在这909万毕业生中,有100万的人都是学金融、财经专业的。
而根据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到2019年这9年时间,金融三大行业新增了大约有118万就业人员,平均下来,每年也就是13万的新增就业人数,即便我们考虑到退休人口,这个数字也不会超过15万人。
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在这100万金融类毕业生中,在毕业后要去争夺极其有限的15万个工作岗位,这大致相当于七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六个人注定会被淘汰。
而这余下被淘汰的六个人,要么选择啃老等待机会,要么选择转行。
为什么大学生不好找工作?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大学毕业生人真的太多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多有时候会成为一个优势,我们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其实就是靠着人口红利,成为世界工厂。靠着廉价的劳动力,向全世界输出我们的价格低廉的商品,从而拥有了“世界工厂”的美誉。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包括生活成本和物质成本的进一步上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反过来成了制约我们经济发展的另一道屏障。
从有害的角度来讲,人太多,这就导致了劳动力廉价。大学毕业生太多,人们因为收入不高,消费水平有限,反过来又导致了我们的就业市场难以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
而大学毕业生又受制于高昂的学费,通常会选择一些比较“高精尖”的专业,例如计算机编程、金融类专业等等。
但也因为消费水平的不足,制造业工资的低廉,导致了金融类和计算机编程又并不需要这么庞大的就业人口,于是差距就出来了。
大学生为什么不选择制造业等相对冷门的专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行业中的薪资有限、福利待遇有限、未来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人多,能够成为人口红利,让制造业和互联网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经济体中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撑起了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
但有时候,人多也会成为一种负担。大家都想上车,都想成为中产阶级,都想学金融学互联网,于是乎,内卷就出现了。
当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内卷就越严重,从比拼本科学历,到比拼985/211,再到比拼硕士甚至是博士学历,到最后比拼家庭背景、户籍地,内卷就形成了强有力的负循环,没有任何人可以逃脱。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人口在早期是我们的优势,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发展到今天的制胜法宝。但在经济总量到达某个瓶颈时,人口又成为了我们的掣肘,使我们陷入无休止的内卷、恶性竞争之中。
这是经济总量发展到现在的必经之路,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0美元—12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的两种结果:
1.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
2.在发展中经济体发现自己卡在劳动力成本上涨和成本竞争力下降的中间,无法与高技能创新的先进经济体,或低收入低工资的经济体在廉价生产制成品上相竞争,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一种结果就是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而我们的人均GDP也已经超过了一万美元,换句话说,我们也正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中。
本质上,大学生不好找工作,其背后所反映的,也不过是中等收入陷阱中诸多现象中的其中一个而已。
二、大学生不好找工作?还是不好找到好工作?
按照我们对于“好工作”的定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福利待遇好有保障
公司大有安全感
发展有前途,未来有希望
这三点看起来各不相同,但总结下来,无非就一个标准,那就是收入。
因为担心收入问题,许多人做梦都想考上985/211大学;因为担心收入问题,许多人毕业后还想着考研、读博;因为担心收入问题,许多人才会选择金融、选择互联网行业。
本质上,大学生找工作很好找;但要想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依然很难。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同职业之间的薪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差距会这么大?
按照经济学给我们的解释是,因为稀缺性和准入门槛不同,以及该工作背后的专业性、盈利等综合体现,所以不同岗位工作之间的薪资收入存在巨大差异。
这也符合中等收入国家的一般特征,人均GDP在10000-12000美元,介于低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同时要面临着低收入国家(廉价劳动力)和发达国家(高精尖技术)的双重竞争。
而我们也知道,越是发达国家,不同工作岗位之间的薪资收入差距就越小(一般而言)。如果你拥有本科学历,那么正常情况下,你会是一个中产阶级。
而我们的问题眼下来看是因为读大学的人太多,导致大学生找不到好的工作。但实际的问题是,正因为不同工作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反过来才导致了很多人执意要读大学本科,去获得更高的收入回报,以应对昂贵的生活成本和房子。
这其中的逻辑性关系也许有一点点绕,但我们只需要明白一点:假设,制造业工厂的普工收入也有上万元,且有不错的作息时间,那么今天的大学生还会面临着找不到好工作的窘迫吗?
之所以进厂在今天被年轻人视作是低端没前途的代名词,这个标签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形成的观念。
以富士康为例,2012年富士康的正式工底薪是2100,十年过去了,今天富士康普工的正式工底薪是2200,十年时间,人均GDP都翻了几番,都制造业的底薪,增长幅度喜人。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归结为人太多造成的供需失衡。但是,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人多,意味着市场大,蛋糕大,但足够大的市场和蛋糕,依然没有创造出更好的工作岗位和足够令人养活一家人的普适性行业。
显然,这其中的问题不单单是人多两个字就可以归纳的。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因为早期的人口红利,我们也不会有如此瞩目的经济成果。而现在的选择是,进一步,我们变成高收入国家,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之间的薪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退一步,我们变成低收入,大家回到解放前。
经济是一个复杂的运转系统,而链接这个系统的各个关键部件又十分简单清晰一目了然。大学生不好找工作,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出很多的原因和可能,但要真正着手去解决这些原因和可能,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依然需要长期性的支持。
就像内卷一样,不是说不准内卷,内卷就不会发生。
end.